[太阳]中国“人造太阳”一旦点亮,美国11艘航母舰队,将在24小时内,被激光武器“烧成废铁”,别再谈什么航母、导弹了,谁第一个掌握可控核聚变,谁就掌握了“无限能源”。 说起可控核聚变,这事儿现在越来越接地气了,不再是科幻片里的遥远梦。中国在这块儿干得风生水起,尤其是合肥科学岛上的东方超环EAST装置,简直成了全球聚变研究的标杆。2025年1月20日,EAST直接创下世界纪录:在1亿摄氏度高温下,稳稳维持高约束模等离子体运行1066秒。这数字听起来抽象,但换算成实际意义,它意味着等离子体像太阳核心一样稳定燃烧,时间长到够用。之前的世界纪录也就400多秒,中国这回直接翻倍多,磁场强度也拉到高水平,超导技术全靠自家研发的材料撑着,从极寒到高温无缝切换。EAST不是孤军奋战,它为国际热核实验堆ITER提供直接数据,中国团队还分享了稳态运行经验,让全球聚变圈子都看在眼里。 再看中国环流三号HL-3,这家伙在成都西南物理研究院运转,2025年上半年就实现原子核和电子温度双双破亿摄氏度,等离子体电流冲到1.6兆安,聚变三乘积参数国际领先。HL-3的升级版计划今年底前提升整体能力,重点攻关高性能等离子体放电,为燃烧实验铺路。它的环向场优化,电流密度高,体积比老装置小,成本低,迭代快。HL-3不光搞发电,还在摸索太空推进技术,等离子体控制用上人工智能,基于实验数据开发新方法,稳定性大幅提高。西南物理研究院的团队用机器学习优化控制,避开传统方法的死角,未来聚变堆运行就靠这些积累。 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是新鲜货,2025年10月1日,合肥未来科学城的杜瓦底座精准落位,直径18米、重400吨的大家伙安装误差控制在毫米级。这是国内聚变领域最大的真空部件,承载近7000吨重量。BEST用高温超导磁体,把托卡马克体积缩到传统1/40,功率密度翻倍,计划2027年底建成,演示净能量输出。核心是氘氚等离子体燃烧,目标2030年接入电网发电。BEST项目从5月总装启动到现在,主机部件陆续进场,浇筑顶板、分区完工,全速推进。中国聚变路线多管齐下,EAST管长脉冲,HL-3管高参数,BEST管紧凑工程化,三者互补,步步逼近实际应用。 这些进展不是纸上谈兵,可控核聚变的核心瓶颈是约束高温等离子体,中国用磁约束和激光惯性双线并进,材料和控制技术都跟上。聚变燃料从海水提氘,1升海水能量顶300升汽油,全地球够用亿年。战略上,这玩意儿不光是能源,还能撬动科技链条。国家核安全局和中科院的报告都强调,聚变是“热堆-快堆-聚变堆”三步走的收官,解决能源短缺、推双碳目标、建新型能源体系。2025年融资额创新高,全球公司蜂拥,但中国国家队加码,产业孵化沿途下蛋。 转到军事层面,聚变和激光武器绑定紧密,这才是标题里那股子狠劲的来源。激光武器靠电力驱动,传统供电跟不上,聚变电源一上,兆瓦级持续输出就不是梦。中国LY-1舰载激光系统2025年9月3日阅兵亮相,安装在071型登陆舰“四明山号”上,主孔径大,光束控制器先进,配光电红外相机跟踪。功率超300千瓦,演习中1.2秒击落16枚模拟导弹,5秒熔化三倍音速弹头,射程破10公里。LY-1不光舰载,还有陆基版,体积小装卡车,成本低到一发1美元级别,无限弹仓模式,专治无人机和导弹饱和攻击。阅兵后,外媒直呼全球最强激光防空系统,中国制造业崛起关键就在这儿,激光器国产化,精度高耐用。 对比美国,HELIOS系统功率60-120千瓦,可升级到150千瓦,安装在波特兰级两栖舰上,射程几公里,主打无人机和快艇。2025年9月MLADS实装诺福克基地,功率200-300千瓦,但有效射程仅2公里,沙尘天气功率掉30%,打远程高速目标吃力。LaWS早年测试成本低,但电力不足,对大目标伤不了筋骨。美国激光多用于模拟氢弹,工程化慢,私企Helion计划2028年供电,微软投钱但不确定性大。中国激光从能源先行,LY-1已实战化,出口沙特,性能数倍碾压。 聚变点亮后,激光武器质变,战舰电力无限,不愁断电。拿美国尼米兹级航母说事儿,11艘编队是太平洋主力,飞行甲板厚度50-60毫米,HSLA-100钢材,船侧防护63.5毫米凯夫拉复合装甲,水下防鱼雷舱抗300千克炸药。甲板封闭,机库分防火区,但兆瓦激光持续30秒,就能熔直径1米洞,瞄准弹药库或动力舱,火势蔓延快。分散部署也难逃卫星定位,逐个狙击,24小时内舰队瘫痪概率高。传统航母靠燃油核裂变,聚变无限能源面前,机动性、续航拉不开差距。军事报告指出,激光硬杀伤拒止效应强,聚变小型化后,全电化作战体系成型,舰船战机动力升级,航天应用跟上。长远看,聚变不止军事,民生工业大升级。电费降到白菜价,工厂永续供电,热水器不愁,沙漠绿化管线铺开。
[太阳]中国“人造太阳”一旦点亮,美国11艘航母舰队,将在24小时内,被激光武器
恰似江楼月
2025-10-19 00:44:13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