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没想到这件事是真的,好希望是假的,真是我国巨大的损失,科学巨匠陨落,一路走好!杨振宁的百年求索 2025年10月18日,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他的一生跨越两个世纪,既是一部现代物理学的发展史,也是一代中国知识分子追寻科学理想与家国使命的壮丽史诗。 备注:信源来自人民日报 一、清华园与西南联大:少年立志,奠基学术 1922年,杨振宁出生于安徽合肥,7岁时随父亲杨武之迁入清华园,在浓厚的学术氛围中成长。1934年,12岁的他在图书馆读到《神秘的宇宙》一书,深受震撼,立下“将来要拿诺贝尔奖”的志向。 1938年,抗战烽火中,16岁的杨振宁以同等学力考入西南联合大学。在铁皮屋顶的简陋校舍里,他师从吴有训、赵忠尧、周培源等大家,展现出非凡天赋:物理满分、微积分99分、英文第一。1944年,他考入清华大学第六届留美公费生,1945年赴芝加哥大学深造,师从“氢弹之父”泰勒,从此踏上理论物理的探索之路。 二、学术巅峰:诺奖与规范场论的永恒丰碑 1. 宇称不守恒:打破物理学界的“神圣定律” 1956年,杨振宁与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颠覆了物理学界对宇宙对称性的固有认知。这一大胆假设经吴健雄实验证实后,两人于1957年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最早获得诺奖的中国人。35岁的杨振宁在颁奖典礼上宣言:“我为自己的中国血统和背景感到骄傲!” 2. 杨-米尔斯规范场:超越诺奖的贡献 1954年,杨振宁与米尔斯提出“规范场论”,这一工作被誉为“20世纪物理学巅峰之一”,奠定了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基础,与麦克斯韦方程、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并列。美国富兰克林学会评价其“已排列在牛顿、麦克斯韦和爱因斯坦的工作之列”。此外,他提出的“杨-巴克斯特方程”亦开辟了数学物理的新领域。 三、心系故土:架设中美科学与文化的桥梁 1. 破冰之旅与家国情怀 1971年,在中美关系尚未解冻时,杨振宁毅然踏上归国之旅,成为首位访问新中国的顶尖华裔学者,掀起了华裔学者回国潮。他曾与毛泽东、周恩来长谈,建言重视基础科学,并资助数百名中国学者赴美进修,为中国科技事业储备中坚力量。 2. 归根清华与人才培育 1997年,杨振宁受清华大学邀请创建高等研究中心(后称高等研究院),借鉴普林斯顿模式,致力打造中国基础科研高地。2003年,81岁的他正式定居清华园,将宅邸命名为“归根居”,并捐出全部工资,累计捐赠超2000万元。他引荐姚期智、王小云等顶尖学者加盟清华,亲自为本科生授课,践行“指路松”的使命。 3. 放弃外籍与赤子初心 1964年,杨振宁加入美国国籍,这一决定曾令其父终生遗憾。2015年,他毅然放弃美国国籍,坦言:“我的身体里循环着的是父亲的血液,是中华文化的血液。” 他曾动情引用邓稼先的信:“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并以半生奋斗回应挚友的期许。 四、人格风范:率真天才与人文情怀 杨振宁的治学恪守“宁拙毋巧,宁朴毋华”,晚年仍敢于直谏,如反对建造超大对撞机,展现科学家的独立风骨。生活中,他率真如少年:86岁登玉龙雪山,爱在校园骑自行车追求“快感”,晚年还学习剪辑短视频,为友人制作温馨影集。他钟爱诗词,曾作《归根》抒怀:“耄耋新事业,东篱归根翁”,亦在《空间与时间》中写道:“物竞天存争朝夕”,融科学精神于人文意境。 五、历史坐标:永恒的科学遗产 杨振宁自评一生最重要的贡献是“帮助中国人克服不如人的心理”。潘建伟等学者指出,他的成就让中国人在现代科学史上挺直脊梁。从12岁的诺奖梦想到百岁高龄仍心系科教,他以百年人生画出一个完整的圆:起点与终点皆在清华科学馆,而他的精神则如“杨振宁星”般永耀苍穹。 正如他钟爱的诗句:“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这位科学巨匠的探索精神与家国情怀,将继续激励后人奔赴人类文明的星辰大海。
真没想到这件事是真的,好希望是假的,真是我国巨大的损失,科学巨匠陨落,一路走好!
韩遂聊科技
2025-10-18 15:51:08
0
阅读: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