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4年,刚刚称帝的李自成匆匆逃离京城,在路上,李自成做了一个决定,处死谋士李岩,事实证明,这是李自成最大的败笔,其严重程度甚至还在逼反吴三桂之上,这么说吧,吴三桂反了,李自成还有些许胜算,而处死李岩,李自成就翻不了盘。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很多人只看到山海关的惨败,觉得是吴三桂引清兵入关才导致大顺政权垮台,其实真正的转折点,是李自成在撤退路上亲手杀掉了李岩,这个决定,把他最后翻盘的可能性彻底抹杀了。 李岩这个人,和起义军里那些大老粗不一样,他是河南杞县的举人,家里是当地乡绅,本可以过安稳日子,崇祯十三年河南大旱,官府照样收税,李岩看不下去,打开自家粮仓赈济灾民。 这事让他在河南老百姓心里扎下了根,大家都叫他“李公子”,后来投奔李自成,他带来的不只是读书人的见识,更重要的是他懂得怎么把农民军变成一支有组织、有纪律、有民心的队伍。 “均田免赋”这四个字,就是李岩提出来的,别小看这个口号,在那个土地兼并严重、百姓活不下去的年代,这就是最有杀伤力的武器,李岩还写了很多通俗易懂的宣传词,让目不识丁的农民都能记住。 更关键的是,他说到做到,在河南的时候,他亲自监督军纪,士兵敢抢老百姓东西就按军法处置。 老百姓看到这支队伍真的不一样,才真心实意跟着走,李自成的队伍能从几千人滚雪球一样涨到几十万,李岩功不可没。 进了北京之后,问题就来了,刘宗敏这些武将开始飘了,到处抢钱抢人,连吴三桂的家人都不放过,李岩急得跳脚,跑去劝李自成赶紧放人,再派人去山海关好好安抚吴三桂。 可李自成那时候已经听不进去了,觉得自己兵强马壮,一个吴三桂能翻起什么浪花,结果吴三桂直接降了清军,李自成在北京屁股还没坐热就得逃命。 逃跑路上,李岩又提了个救命的主意,他说自己回河南,那里老百姓认他,可以重新稳住局面,建立一个根据地。 从军事角度讲,这个建议完全没问题,李自成在前面顶着清军,李岩在河南重整旗鼓,说不定还真能拖住局面,可牛金星这时候跳出来了。 牛金星也是读书人出身,但他和李岩完全是两种人,他嫉妒李岩的声望,怕李岩功劳太大压过自己,正好李自成这时候败仗刚吃,心里慌,最容易起疑心。 牛金星就在旁边吹风:“李岩在河南威望这么高,他这一去,要是拉起队伍自己干,你还管得住吗?”还特别提醒李自成,民间有个谶语叫“十八子,主神器”,十八子不正是李字吗? 这话说到李自成心窝子里了,他本来就是驿卒出身,对读书人又敬又怕,打天下的时候需要李岩,现在一败涂地,反而觉得李岩越能干越危险,就这样,李自成点了头,牛金星设下鸿门宴,把李岩兄弟俩一起杀了。 李岩死后,大顺军是真的散了,不是被清军打散的,是自己散的,那些河南来的老百姓听说李公子被杀,哭着离开队伍。 其他地方的义军首领一看,连李岩这样的人都落得这个下场,纷纷自立门户,再也不听李自成号令,更要命的是,红娘子这样的实力派也带着人马走了,李自成手里的牌,一张张都打光了。 为什么说杀李岩比吴三桂反叛更致命?道理很简单,军事上的失败可以挽回,失去民心就回不来了,吴三桂带着清军来势汹汹,但如果李自成还有河南这块根据地,还有老百姓的支持,完全可以打持久战。 清军再厉害,也怕陷进广阔的人民战争里,可李岩一死,这个可能性就没了,农民军本来就是靠民心聚起来的,现在最懂民心的人被杀了,这支队伍的魂就散了。 李自成后来一路逃到湖北九宫山,死在一个樵夫手里,这个结局挺讽刺的,当年他揭竿而起,靠的就是底层百姓的支持。 最后死在底层百姓手里,说明他已经彻底失去了民心,而这一切,都是从他杀李岩那一刻开始的。 历史上能成大事的人,从来不会因为疑心杀掉最该信任的人,刘邦疑心重,但他知道萧何不能杀,朱元璋心狠手辣,但打天下的时候还是听刘伯温的。 李自成最大的问题,就是他在最不该糊涂的时候糊涂了,他忘了自己是怎么起家的,忘了老百姓为什么跟着他,进了北京,坐上龙椅,反而把最重要的东西丢了。 一个政权的崩溃,从来不是一天发生的,它往往始于对忠臣的猜疑,终于对民心的漠视,李自成用四十多天证明了一个道理:得天下容易,守天下难。 而守天下最难的,不是对付外敌,是管住自己内心的疑心和贪欲,这个教训,三百多年后读起来,依然让人唏嘘。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刘邦称帝后返回沛县,被街头老丈嘲笑,刘邦问:你晓得我是谁?老丈怼道:管你哪路官。
【1评论】【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