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避免第三次世界大战,中国究竟布局了多久? 很多人记得2016年那场南海对峙,当时美国“卡尔·文森”号航母频频在南海附近活动,菲律宾又把南海争端提交了国际仲裁,那时候局势是真的紧张,中国不仅迅速展开岛礁建设,还加快了南海防御系统的部署。 当时舆论场一片沸腾,外媒甚至预言“东亚火药桶快要爆炸”,可后来呢?冲突没升级,甚至连一枪都没放,反倒是这场没有打响的仗,成了中国战略布局的起点。 那一年开始,国产航母下水了,军队战区体制改革了,基建、能源、科技等民用系统,开始悄悄升级为“平战两用”,从那天起,中国把“危机”当作了信号,开始推进一整套以“稳住和平”为目标的国家级工程。 问题是,八年过去了,你有没有察觉到这些变化,或者只是觉得日子越过越紧,却没看清背后的全局?如果那次对峙没发生,今天的我们是不是还在幻想全球化的红利能一直延续? 很多人只看到基础设施越来越多,却没发现它们背后的“战略含义”,比如你天天坐的高铁,真不是为了“提速换代”,而是万一真出事,能让成吨的物资和兵力迅速投送;遍布全国的冷链物流,不光保住你的蔬菜和冰激凌,还能在关键时候顶起全国的后勤系统,还有光伏板、特高压、5G、北斗卫星、无人机系统,这些都早就不仅仅是民用项目。 每一项技术背后,藏的都是“自给自足”的底气,大家天天说“内卷”,可你知道吗,2016年起,科研投入翻倍不止,国有资产冲上了370万亿,这些钱没进消费市场,而是砸进了芯片、军工、能源系统等领域,说白了就是国家在为可能出现的黑天鹅事件提前蓄力。 从军事角度看更直白,战区改革让解放军彻底告别“等命令”的旧打法,航母一艘接一艘地下水,歼-20、东风-17、东风-41陆续服役,电子战、太空战、认知战全面铺开,技术不靠买,而是死磕到底造出来。 这些年你听说的“下饺子”,不是数量游戏,是体系重塑,一旦世界真的进入极端对抗模式,这些“非对称优势”就能立刻变成谈判桌上的砝码,就像数字人民币,有人说它没用,那是因为你没经历过金融封锁。 一旦美元切断,中国有自己的结算网络,不会被人卡脖子,这些看似平淡无奇的动作,其实都在朝一个目标走:让别人不敢轻易动手,因为代价太高,不划算。 如果你站在全球博弈的视角去看,中国过去这八年干的事情,其实就是把“战事风险”扼杀在源头,西方很多人搞不明白:中国为什么不主动带节奏?为什么对很多热点局势不表态?那是因为中国早就选了另一种方式去避免战争——不是制造焦点,而是构建稳定。 哪怕是俄乌冲突,中国也坚持不送武器、不加入阵营,因为一旦卷入阵营对抗,战火迟早会蔓延,这种“不被拖下水”的战略,其实比站队更难。 它要靠绝对的底气、持续的战略投入,以及民众对未来的信心,而这些年,很多人觉得压力大,其实也是因为国家在集中资源办“非短期收益”的大事,这一切,并不是为了战争,而是为了让战争根本不值得发生。 真正的安全感不是说出来的,是布出来的,一旦你有了扛住极限冲击的能力,别人自然不敢轻举妄动,中国防的不是哪一个国家,而是可能到来的世界秩序混乱,当一个国家有能力靠自己撑下去,它才真的有资格去谈“和平”。 你觉得,中国这样的“深度布局”,值不值得?欢迎留言聊聊你的看法。 参考资料:排头博览——“看不见的战争”已爆发?大国交战形式生变!中国需布局网络战
中美开战,中国沿海被炸咋整?戴旭上校一句话让大伙安心:中美真打起来,美国能把中国
【9评论】【7点赞】
用户91xxx77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用户10xxx30
高手布局,着眼万里,不争一时一地,只牢牢钉住战略目标前行。 有碍事的人和事,悉数踢开即可。
用户92xxx08
I服了u
用户10xxx57
我们普通老百姓就相信祖国就是了,努力过好自己,不给祖国添乱,等祖国积攒了足够的筹码,坐上c位,我们就笑傲江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