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1956年,国学大师钱穆,61岁时三婚迎娶27岁胡美琦。新婚夜,他盯着如花似玉的娇妻,突然间想起了自己失散多年的妻子和5个孩子,不禁流下了眼泪。 五十年代的钱穆真是跌到了谷底,1949年后他被困在香港,无法返回大陆家乡,他一手创办的新亚书院经济窘迫,甚至他自己一度只能睡地板。 1952年钱穆在台北演讲时,屋顶天花板整个塌了下来,他头部重伤,险些丧命,接连的困境让钱穆身心俱疲,近乎崩溃。 而胡美琦的出现,则为他的生活带来了新的希望,她敬佩老师的学问,心里装着一种“要为学术保住慧命”的责任感,钱穆重伤,她悉心照料;书院困难,她尽力帮忙。 所以,当钱穆意识到自己大概率无法再回到大陆与家人团聚,向胡美琦提出结婚时,他与胡美琦的这场婚姻更像是一份约定。 钱穆需要一个安稳的环境继续学术研究,而胡美琦则在助力学术大师的过程中,找到了自身价值。 钱穆新婚夜的眼泪,是为第二任妻子张一贯而,张一贯同样是知识女性,曾担任小学校长,1929年与钱穆结婚后,她放弃了自己的事业,专心操持家务,为钱穆生下五个子女。 1937年抗战爆发,钱穆与张一贯被迫分离,谁也没想到这竟是永别,时代的阻隔,让两人从此天各一方。 在钱穆于西南、香港、台湾辗转的几十年里,张一贯一个人在大陆,把五个孩子拉扯大,终身没有再嫁,直到去世,她也没能再见到丈夫一面。 张一贯的默默付出,为钱穆前半生的学术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家庭基础,也成了钱穆心中难以弥补的亏欠。 如果说张一贯的支持成就了钱穆的前半生,那么胡美琦的陪伴则催生了他晚年的学术高峰。 婚后,胡美琦包揽了所有家务琐事,即便在贫民区的陋室中,也为钱穆营造出安静的写作环境,1967年两人搬至台北“素书楼”后,钱穆身体日渐衰弱,1971年患上青光眼,视力严重下降。 胡美琦干脆辞去工作,成为钱穆的“眼睛”和“手”:为他读书、查阅资料,在钱穆近乎失明后,更是一字一句记录他的口述内容并整理修改。 钱穆晚年的巨著《朱子新学案》,可以说每一个字都浸透了胡美琦的心血,没有她,钱穆晚年的学术成就是不可想象的。 1990年钱穆去世后,无儿无女的胡美琦,将此后22年的生命都投入到《钱穆先生全集》的整理出版工作中,近千万字的著作得以问世,彰显了她对钱穆学术事业的坚守。 而对这段婚姻最深刻的认可,钱穆与张一贯的子女们,2012年胡美琦在台北病逝后,远在大陆的钱穆子女们经过商议,决定将胡美琦的骨灰迎回无锡老家,安葬在太湖边,与父亲钱穆合墓。 这一超越个人恩怨的举动,是对胡美琦一生付出的最高敬意,也为那个时代背景下的无奈亏欠与牺牲画上了句号。 信源:澎湃新闻 钱令希的力学人生
[微风]1956年,国学大师钱穆,61岁时三婚迎娶27岁胡美琦。新婚夜,他盯着如
千浅挽星星
2025-10-17 12:43:08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