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盼着中美干一仗,印度人盼着中美干一仗,俄罗斯盼着中美干一仗,法国人盼着中美干一仗。这边,美国人希望菲律宾和中国干一仗,美国人希望越南和中国干一仗,美国人希望印度和中国干一仗,还想让日本跟中国打。 在全球地缘政治的棋盘上,一种近乎宿命论的观点正在蔓延:中美之间早晚要掰掰手腕。 这种预期,让不少国家的心思活络了起来,它们似乎正带着几分紧张又夹杂着一丝期待,盼着两个巨人正式下场,好盘算自己的小九九。 然而,这很可能是一场致命的战略误判。在顶级玩家的对决中,最危险的角色,往往不是明面上的对手,而是那些自以为聪明的旁观者。 对全球棋盘上的许多参与者来说,一场中美冲突仿佛预示着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 这背后是“一鲸落,万物生”的古老法则在国际关系里的投射:一旦现有秩序的维护者两败俱伤,巨大的权力真空将为其他力量的崛起提供空间。 对于在欧洲战事中元气大伤的俄罗斯而言,全球焦点转向太平洋就是一剂续命药,能让它获得宝贵的喘息之机。 而以法国为代表的欧洲,长期想摆脱美国的影响,一个被中国牢牢牵制的美国,恰好是它们实现“战略自主”梦想的最佳窗口。 至于雄心勃勃的印度,更是将中美的相互消耗视为国运转折点,是它填补亚洲权力空缺、一跃成为世界顶尖存在的捷径。这些共同的期盼,编织了一个极其诱人的迷梦:只要中美开打,自己的时代就会到来。 但想法很丰满,现实里的行动却暴露了深刻的矛盾与不安。它们的行为,与其说是运筹帷幄,不如说是在投机与恐惧之间走钢丝。 日本就是这种矛盾心态的活样本。作为美国在亚太最重要的盟友,它口头上紧跟华盛顿的调子,不断增加军费,摆出强硬姿态。 可它的汽车、电子这些支柱产业,命脉却深度捆绑在中国市场,这又让它不敢真的撕破脸。于是,世界看到一个嘴上强硬,行动上却百般犹豫的日本。 印度也在上演着一出复杂的外交平衡戏。这边刚跟美国搞完联合军演,那边就立马此地无银三百两地强调,“演习不针对任何第三方”,生怕彻底惹恼北方的邻居。这种既想搭车捞好处,又怕被车绑架的焦虑,恰恰反映了它战略上的脆弱。 真正的顶级棋手,从不忽视身后觊觎的目光。中美都清楚,一场惨烈的直接冲突,最大的受益者绝不会是对方,而是那些躲在暗处准备捡漏的“黄雀”。 所以,一个更残酷的逻辑浮出水面:在终极摊牌前,双方很可能会不约而同地先清理掉那些有威胁的第三方。 美国的代理人策略就暗藏这种玄机。它鼓动菲律宾、日本冲在前面,卖点旧船、搞搞军演,看似是在消耗中国,实则也是把盟友的命运和自己的战车捆死,让它们成为风险最高的前线。韩国的处境更悬,一旦美军战略收缩,它很可能直接沦为战场。 中国的回应则更直接了当。它传递的信息异常清晰:我们不想打,但如果非打不可,目标将直接是美国本身,跟代理人纠缠毫无意义。 这种“要打就打决战”的姿态,不仅是对美国的终极威慑,更是对所有投机者的严正警告——当炮灰,不仅捞不到好处,反而会第一个被牺牲。 就像今年10月13日和15日的一些报道所揭示的那样,越来越多像马来西亚这样的区域国家,正清晰地表达“不愿选边站”的立场,连马科斯政府的态度都比之前审慎了许多。它们或许已经看穿,在大国博弈的棋盘上,旁观者的位置从来都不安全。 对于日本和印度这样的国家而言,真正的风险已经不是站错队,而是它们本身,会不会被视为终极对决前,需要被清理出局的棋子。 毕竟,“打铁还需自身硬”的道理谁都懂,当棋手决定清理棋盘时,最先被拿掉的,往往就是那些自作聪明的旁观者。 信息来源:《孙兴杰:最新一轮中美博弈,有四点不同寻常》,直新闻,2025年10月13日。
日本人盼着中美干一仗,印度人盼着中美干一仗,俄罗斯盼着中美干一仗,法国人盼着中美
经略简料
2025-10-16 15:46:57
0
阅读: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