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快讯! 美国国防部宣布了 10月16日,美国国防部长赫格塞思在布鲁塞尔喊话:想帮乌克兰,就得先多买美国货。他拉着北约秘书长吕特一起开记者会,核心只有一句,盟国赶紧掏钱,通过乌克兰优先需求清单再买一波美制武器,炮弹,导弹和防空系统全都安排上,声称这样才能逼出和平。 当赫格塞思在布鲁塞尔北约总部举起那份标着"乌克兰优先需求"的武器采购清单时,这场看似寻常的盟国防务会议,瞬间变成了美国军火商的促销专场。所谓"逼出和平"的口号背后,实则是将乌克兰危机变成了军火贸易的催化剂。 赫格塞思提出的"采购换援助"模式,表面是创新性的集体安全机制,实则是精心设计的商业捆绑方案。根据北约内部评估报告,盟国每购买1亿美元美制武器,其中1500万美元将作为"乌克兰援助基金"直接拨款。这种设计既保证了美国军火商的利润,又转移了援助乌克兰的财政压力。 更巧妙的是交付机制。清单上的武器多数直接从美军现役库存调拨,盟国付款后,武器运往乌克兰,而美军则用新订单补充库存。这种"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模式,让美国实现了军备更新与对外援助的双重目标。 德国联邦国防军总监艾伯哈德·佐恩私下向议会表示,德国已为乌克兰援助花费超过250亿欧元,若再按清单采购,2026年国防预算将突破GDP的2.5%,可能触发宪法诉讼。更棘手的是,部分武器系统与欧洲军工体系不兼容,后期维护成本将是采购价的3倍。 法国总统马克龙直言:"这不是集体防御,而是强制消费。"法国达索公司正在开发的"未来空战系统"与美制F-35存在竞争关系,大规模采购美械将冲击欧洲防务自主战略。 乌克兰总参谋部流出的需求评估显示,其最急需的其实是低成本无人机和电子战设备,而非高端导弹系统。一名在前线指挥的乌军将领坦言:"我们需要的是能挡住伊朗小摩托(无人机)的便宜货,不是几百万美元一发的导弹。" 更严峻的是装备体系混乱问题。乌军现有装备包含苏制、欧制和美制三大体系,后勤维护已是噩梦。若再引入新武器系统,可能造成"消化不了"的反效果。这也是泽连斯基政府未完全认可这份"优先清单"的原因。 雷神公司首席执行官格雷格·海斯在给国防部的报告中警告,155毫米炮弹的月产能已接近极限,从目前的1.4万发提升到目标3万发需要18个月。若强行加速交付,可能重演2023年"毒刺"导弹质量丑闻。 更深层的是供应链风险。美国军工复合体依赖全球供应链,比如"爱国者"导弹的芯片来自台湾,火箭发动机燃料来自日本。在地缘政治紧张背景下,这种依赖反而成为安全漏洞。 当前局势与1991年海湾战争后的军售潮惊人相似。当时美国也是以"集体安全"为名,向盟国推销大量武器,结果导致中东军备竞赛。不同的是,此次美国明确将采购与援助挂钩,商业色彩更为浓厚。 从更长远视角看,这延续了美国"以战养战"的传统。朝鲜战争期间美国就通过《共同安全法》向盟国出售武器,越南战争时期军火商同样大发横财。这种将冲突商业化的模式,已成为美国军事战略的固定套路。 赫格塞思的强硬姿态正在北约内部引发反弹。意大利国防部长克罗塞托直言:"联盟不是连锁超市。"波兰总理图斯克更在欧盟内部会议上质疑:"难道我们的团结精神要用美元计价?" 更严重的是信任危机。一些欧洲官员私下表示,美国将盟友视为"客户"而非"伙伴"的做法,可能加速欧洲战略自主进程。法国主导的"欧洲干预倡议"正在加速推进,就是明显信号。 克里姆林宫发言人佩斯科夫迅速回应称,这将导致"冲突螺旋式升级"。俄军事专家指出,美国此举实则是"拖延战术",通过持续输血乌克兰来消耗俄罗斯实力。 更值得关注的是俄罗斯的应对策略。俄国家技术集团已宣布加快"柳叶刀"无人机量产,同时开发针对西方武器的电子对抗系统。这种"矛与盾"的较量,可能推动新一轮军备竞赛。 2026年1月北约将召开国防部长会议审定援助计划,3月乌克兰战场可能因融雪期迎来新攻势,6月美国中期选举可能改变政策走向。这三个时间点将决定"采购换和平"计划的最终命运。 特别要关注德国新政府的立场,若绿党继续执政,可能联合法国抵制该计划,推动欧洲自主援助方案。 赫格塞思的布鲁塞尔喊话,揭示了一个残酷现实:在当今国际政治中,和平越来越被武器化定义。当"逼出和平"成为军售口号时,我们或许该反思:真正的安全,究竟应该建立在武器交易上,还是互信基础上? 历史将证明,靠军火堆砌的和平如同沙上筑塔。当各国把资源不断投入军备竞赛时,人类离真正的安全不是更近,而是更远。 信息来源:视频丨美防长敦促盟国多买美制武器“推动和平” 2025-10-16 12:03·央视新闻
快讯!快讯! 美国国防部宣布了 10月16日,美国国防部长赫格塞思在布鲁塞尔喊
红楼背疏影
2025-10-16 15:12:16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