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光通信随笔:既见未来,为何不buy? 今天讨论的几点核心内容如下: 光

丹萱谈生活文化 2025-10-16 05:52:54

AI 光通信随笔:既见未来,为何不 buy? 今天讨论的几点核心内容如下: 光模块降价:市场存在深层误解 市场对光模块降价的误解一直很深,每年正常的年降是由摩尔定律驱动的常规现象。 当前因光芯片短缺,EML 价格已出现上涨(以 Lumentum 和博通的产品为例),同时CW 光源也处于缺货状态,且 MOCVD 设备排期已长达 12 个月。 尽管存在上述情况,结构性降价依然有效。例如,硅光方案比 EML 方案便宜 20-30%,LPO 方案也比带 DSP 的方案便宜。 但这些降价方案的毛利率反而更高:硅光方案因采用自研的 PIC 芯片,毛利率可提升 5-10%,且技术壁垒更高。 在毛利率切实改善的现实面前,相关的市场传言(小作文)均无实际意义。 谷歌 800G 模块格局:定制化主导,1.6T 即将放量 需要提醒的是,谷歌所有光模块均为定制款,因此市场格局难以松动。 明年谷歌 v7 版本发布后,1.6T 光模块将实现规模上量,这意味着 800G 光模块的上行周期已接近尾声。 关于北美云商采购光模块的格局问题,可参考此前点评内容。该话题从 23 年讨论至 25 年,行业份额向头部集中的趋势有目共睹。 Meta 的 CPO 论文:测试周期短,说服力有限 Meta 论文中提到的 6.4T CPO 方案,实际测试时间仅为 2 个月(1500 器件小时)。 由于该测试是为论文用途服务,核心目的是论证观点,因此可能没有商业测试那么严格,整体说服力不强。 CPO 方案若要证明其可靠性和故障率达标,需要更长的时间维度验证,例如 1 年的长期测试。 基于此,今年下半年 NV(英伟达)进行商业送样的那批 CPO 交换机,预计要到明年 Q2 才会出具测试反馈结果。 宏观与业绩:短期压制不改长期利好 宏观风险仍是近期 AI 板块交易的核心压制因素,直接带动了资金风格的切换。 但海外算力板块三季报业绩表现依然非常突出,这为板块吸纳资金提供了有利条件。 此外,市场尚未充分消化大量利好信息,包括: OpenAI 与英伟达、AMD、博通合作规划的 26GW 数据中心项目; 英伟达和博通的 CoWoS 产能上修; 光模块 27 年需求预期提升(如 Rubin CPX 增量、超节点 scale-up 光互连等,市场对这类专业信息的理解进度较慢)。 实际上,从当前时间点到市场切换至 27 年业绩估值,最多仅剩半年左右时间(预计 26 年 5 月会发布 27 年具体业绩指引),因此时间层面是站在多方一侧的。

0 阅读: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