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反制美国之后,法媒声称,中美贸易战再次升温,这一次北京自认为处于强势的地位,因此态度格外的强硬! 10月12日,法新社刊文表示,这一次,除了关税和稀土外,双方在其他方面也纷纷作出毫不让步的态势。 其实最先挑事的还是美国,就说之前刚借着所谓的“301调查”,宣布给中国船舶加征港口服务费,摆明了想靠行政手段扭曲贸易规则,把世贸组织的规矩当耳旁风。 哪想到中方的反击来得又快又准,10月14号这一天,两个反制大招直接落地,全冲着美国的海运命脉去了。交通运输部出台了专门针对美籍船舶的特别港务费办法,收费是阶梯式的,每吨从400块开始,一年比一年高,最后能涨到1120块。 不管是挂着美国国旗的船,还是跟美国企业沾边的船,一个都跑不了。更狠的是,要是欠着费离港,下次再想进中国港口,必须把钱补了才行。行业里算了笔账,这么下去三年,美国航运公司的成本得涨18%以上,这可不是小数目。 不仅如此,中方还启动了反制裁机制,直接点了韩华海洋株式会社旗下五家美国子公司的名,禁止它们跟中国任何实体做生意。 商务部当天就放了话:“打,奉陪到底;谈,大门敞开”,但没说空话,直接甩出了重启对话的六个具体条件,从纠正错误做法到落实元首共识,一条条写得清清楚楚。 看到中国如此强势,美国财长贝森特的口风反而软了。之前还跟着喊要加100%的额外关税,这会儿突然转了调,说“更多会谈正在安排”。 虽说白宫还没正式松口撤销加税威胁,但财政系统先放话,说白了就是给自己留退路,怕真把事情闹到收不了场。毕竟市场都看明白了,11月1号那个加税的节点,大概率是虚张声势。 美方心里门儿清,自己的软肋捏在中方手里。中美之间70%的跨境货物都得靠海运,中国港口就算处理量降了点,还是跨太平洋航线的核心。运输成本一涨,最后还得美国的进口商和老百姓买单,本来就没压下去的通胀又得往上冒。 当然美方也没闲着,科技领域的封锁还在加码,半导体、人工智能这些地方卡得更紧。但中方这回选了个巧劲,不跟它在科技上硬拼,反而盯着物流环节打,这就是找对了七寸。这种定向施压的法子,既能显出决心,又不至于把冲突闹得太大,还能逼着美方好好算算账。 这就是手里有实打实筹码的好处。反制措施特意留了三年过渡期,既没把路堵死,又亮明了底线,这种刚柔并济的章法,比光喊口号管用多了。反观美国,这些年老是玩“威胁—退让”的套路,每次到最后期限就暂缓加税,早就没了当初的底气。 现在再看贸易战升温的说法,更像是一场实力悬殊的博弈。中方不是突然硬气,是摸透了美方的套路,也看清了自己的底气。当美国货轮开进中国港口,面对的可不光是一张缴费单,更是两个大国博弈里谁更有韧性的答案。 这场较量到最后,拼的从来不是谁的嗓门大,而是谁的战略更稳,谁的根基更牢。
连出3招没镇住中国,美国要把事闹大,特朗普明白:不能再犹豫了最近这段时间,中
【12评论】【4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