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陶宛退出! 拉脱维亚退出!爱沙尼亚退出!波兰和芬兰也退出! 挨着俄罗斯的国家突然集体搞了个大动作,直接宣布要退出《渥太华禁雷公约》。 《渥太华禁雷公约》自1997年签署以来,已经有160多个国家加入。这一公约的最大亮点在于它不仅禁止使用地雷,还要求销毁现有库存,并清除已经布设的地雷区。 这在维护平民安全、推动战后重建方面起到了巨大作用。问题出在,这一机制并非普世适用。像美国、俄罗斯、中国等关键国家至今未加入。换句话说,一些大国本来就不受这个公约限制。 从实用角度来看,地雷虽然在人道主义层面饱受批评,但在防御战争中确实有其军事价值,尤其是针对装甲部队和快速推进的敌军。 波罗的海三国地势平坦,缺少天然屏障,一旦发生冲突,很难依靠传统手段进行有效阻挡。 地雷,这种“懒人战术”的武器,恰恰能在关键节点起到拖延和迟滞的效果。如果对方的坦克开到边境,靠人力拦截几乎没有胜算。 而在道路、桥梁、森林通道预设地雷阵,就能极大提升防御效率。这显然是这些国家在退出公约时权衡后的关键理由。 再来看芬兰。这个以稳定和中立著称的北欧国家过去几十年一直小心翼翼地维持着和俄罗斯的边界和平。 然而俄乌冲突后,芬兰不仅打破传统加入北约,现在连对地雷的立场也来了个急转弯。这种防御心态的转变说明一个问题:他们已经不再相信纸面承诺的安全保障,而是要靠具体、实用的军事手段来防备潜在冲突。 这些国家并没有否认地雷带来的平民风险。他们的立场是:如果无法保障国家的生存安全,那么人道主义原则也无从谈起。 换句话说,他们不是否定《渥太华禁雷公约》的价值,而是在地缘安全的巨大压力下,被迫优先考虑生存问题。从公约的角度来看,这确实是一种倒退;但从国家安全角度看,他们只是做出了现实选择。 这场集体退出潮其实也在给其他《渥太华公约》缔约国提了个醒。很多国家签这个公约时,背景是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而现在,这种环境正在变得越来越不确定。 如果未来其他地区也出现类似的紧张局势,是否也会有更多国家重新评估这类限制性公约的适用性?这其实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军事技术问题,而是对整套国际安全架构的挑战。 当然,这一连串退出行为也引发了国际间不少讨论。一些人担心,这会不会引发骨牌效应,导致更多国家效仿,从而让几十年来的军控努力功亏一篑?也有人认为,这只是区域性的、防御性的调整,不至于影响全球格局。 但无论观点如何,至少一点是明确的:地缘政治的现实正在逼迫一些国家重新思考“理想主义”的约束价值。《渥太华禁雷公约》并没有失败,但它的适用性正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 说到底,这一系列退出事件是地缘政治演化的一个缩影。当国际秩序趋于紧张时,国家之间的信任基础被削弱,原本以共识为基础的制度就会受到冲击。 波罗的海三国、波兰和芬兰的选择,不是对和平的背叛,而是对现实的回应。他们的动作虽然不大张旗鼓,却足以让人重新审视那些我们曾经以为“理所当然”的国际规则。 有时候,规则的存在并不代表它永远不会变。《渥太华禁雷公约》在过去二十多年内确实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它能否在新的安全格局中继续发挥影响,还要看各国如何平衡理想与现实。 当国家安全与人道主义理念产生冲突时,选择哪一边,其实从来就不是一个轻松的话题。只不过,越来越多的国家,已经不再愿意只靠美好的愿景来防守边境。这或许就是我们这个时代最真实的写照。 素材来源:爱沙尼亚、立陶宛宣布退出! 2025-06-29 07:56·环球时报
中国商务部一大早发声,特朗普没想到,北约秘书长提醒32国盯中国10月14日这
【20评论】【3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