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南宁横州市某中学的自习课上,原本安静的教室因为一部恐怖电影变得“热闹”起来。当科任老师请假后,部分学生提议看电影解闷,班主任点头同意,全班投票选了一部评分颇高的恐怖片。谁也没想到,当晚学生子涵和母亲微信聊天时突然胡言乱语,几天后被确诊为“急性而短暂的精神病性障碍”。这场由自习课电影引发的纠纷,最终闹上了法庭。 子涵的父母认为,孩子从未有过精神病史,发病前唯一的“刺激”就是那部恐怖片。他们翻出医院诊断书,上面明确写着“观看影片后当晚出现症状,症状具有连续性”。而学校则辩解,当天几十名学生一起看电影,只有子涵出事,说明问题出在孩子自身。但法院调取的证据显示,子涵此前没有精神异常记录,家族也无相关病史,恐怖片成了压垮他心理防线的最后一根稻草。 这起案件最扎心的,是学校“放任”与“管理”的边界。班主任同意看电影时,既没审查内容,也没考虑学生心理承受力。更讽刺的是,学校明明给全体学生买了校方责任险,却只肯担10%的责任,最后被法院判了30%。法官说得很明白:学校允许活动,就得对内容负责,不能出了事就甩锅。 其实,恐怖片对青少年的伤害早有先例。2015年洛阳女大学生看恐怖视频后精神失常,连打两针镇静剂;2002年苏州少年看《僵尸先生》后高烧噩梦;甚至有住校生被同学恶作剧吓出癫痫。专家指出,青少年的杏仁核(负责情绪调节的大脑区域)还在发育,恐怖画面会刺激皮质醇飙升,长期可能引发神经衰弱、焦虑症,甚至精神分裂。 这案子最该让人警醒的,是教育者的“粗心”。有些老师觉得“学生自己选的片,出事不怪我”,可未成年人哪懂分辨?就像法官说的,不能要求学校24小时盯着学生情绪,但至少得把“内容审查”这道关守住。更关键的是,家长也得长点心——孩子说“想看恐怖片”时,别跟着起哄,而是问问“你晚上能睡着吗?” 现在法院判了,保险公司赔了9182元,但子涵的心理创伤能赔吗?那些在自习课上被吓到的孩子,又有谁来安抚?教育不是“只要不出事就行”,而是得把每个孩子的安全都放在心上。 如果你是子涵的家长,会怎么和学校沟通?如果你是老师,遇到学生提议看恐怖片,会怎么处理?评论区聊聊,咱们一起给教育提个醒。 (案例来源:九派新闻)
广西南宁横州市某中学的自习课上,原本安静的教室因为一部恐怖电影变得“热闹”起来。
夏日朗晴
2025-10-14 18:13:47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