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抗美援朝时,头脑最为清醒的美国高层是防长马歇尔了,他指出中国军队的作战经验极为丰富,战斗意志和经验,是任何一支军队都不可小觑的。[无辜笑] 1950年11月麦克阿瑟在东京总部召开记者会,面对记者关于中国是否会出兵的提问,他挥了挥手说:“狼林山脉那种地方,一个师都过不去,更别说几万人的部队了。” 当时坐在华盛顿办公室里的国防部长乔治·马歇尔,听到这番话后沉默了很久,他给麦克阿瑟发去一份加急电报,里面只有一句话:“建议对中国军队的机动能力重新评估。” 马歇尔的担忧来自1946年的两次中国之行,那一年他作为特使去调停国共冲突,在延安住了三天,他见到了几位解放军的团长和师长,这些人大多三十出头,但参加过的战斗比他见过的任何美军军官都多。 有个细节让马歇尔印象深刻,一位团长给他看了部队的行军记录,他们曾在三天内行军240公里,穿越两座大山,然后直接投入战斗,这个速度在当时的美军看来几乎不可能。 马歇尔回国后写过一份内部报告,里面提到:“这支军队的指挥官熟读《孙子兵法》,他们把'避实就虚'运用到了极致。”他还特别标注:“不要低估中国人在山地作战中的能力。” 但这份报告在美军高层没激起什么波澜,麦克阿瑟的参谋长阿尔蒙德看完后说了句:“马歇尔太谨慎了。” 1950年11月27日晚上志愿军第9兵团的三个军开始翻越狼林山脉,第126师接到的命令是翻越牙得岭,那是一座海拔1500米的山峰,山顶常年积雪。 师长看着地图发愁,山上只有一条废弃的货运轨道,长3000米,坡度30度,两边都是悬崖,他下令全师从这条轨道中心通过,不许走两侧。 那天晚上气温零下35度,战士们把棉衣里的棉花掏出一些,塞进鞋子里,有人用绳子把几个人连在一起,前面的人拉,后面的人推,卫生队的女兵体力不够,男兵们就两个人架一个,硬是把她们拖上了山顶。 整个过程用了12个小时,到达山顶时,有80多人因为冻伤暂时失去行走能力,但没有一个人掉队,师长让他们简单处理了冻伤,然后继续往柳潭里方向走。 与此同时第124师正在另一条路线上行军,他们白天藏在树林里,美军的侦察机从头顶飞过好几次,但没发现任何异常,到了晚上他们继续赶路,三天时间推进了100多公里。 11月30日美军陆战一师师长史密斯收到情报,在柳潭里周围发现大量中国军队,他立即向麦克阿瑟报告,但麦克阿瑟的回复是:“可能是小股部队,不必惊慌。” 第二天长津湖战役全面打响,美军这才发现,志愿军已经完成了三个军的集结,总兵力超过15万人,史密斯在日记里写道:“我们被包围了,而且是在我们认为不可能有大部队通过的地方。” 战斗结束后马歇尔飞到东京见麦克阿瑟,他们的谈话内容没有记录,但马歇尔回华盛顿后立即向杜鲁门建议,必须考虑通过谈判结束战争。 1951年4月杜鲁门解除了麦克阿瑟的职务,这个决定在美国引发轩然大波,参议员麦卡锡在国会演讲时直接把矛头指向马歇尔,说他“帮助共产主义在远东扩张”。 马歇尔在回应时只说了一句话:“我只是实事求是地评估了战场形势。”但舆论的压力还是让他选择在当年9月辞去国防部长职务。 1959年10月马歇尔在华盛顿的家中去世,他的遗物里有一份1946年写的笔记,上面记着他在延安见到的那些年轻军官的名字,还有一句话:“这些人经历过比我们更残酷的战争,他们知道怎么在最艰难的条件下打仗。” 回头看这段历史,最让人感慨的不是战争的输赢,而是对对手的认知差异,麦克阿瑟看到的是山脉的高度和气候的恶劣,而马歇尔看到的是人的意志和适应能力。 在长津湖战役纪念馆里,有一张照片:一名志愿军战士冻死在阵地上,保持着射击姿势,旁边的说明牌上写着当时的温度:零下40度,这张照片后来被美军陆战队收录进了他们的训练教材,标题是:“永远不要低估你的对手。” 网友们敬佩不已: “以前只知道志愿军能打,看了细节才知道行军都这么艰难,翻雪山过悬崖,真是钢铁意志!” “马歇尔确实有眼光,比麦克阿瑟清醒多了,轻敌就要付出代价,美军这次真是吃了大亏。” “零下几十度爬雪山、走铁轨,12小时不休息,现在想想都觉得难以想象,致敬英雄!” “原来马歇尔还来过中国,怪不得对咱们军队有点了解,但他说话也没人听,美军内部太自信了。” “长津湖这段历史每次看都震撼,志愿军太不容易了,他们是怎么做到在飞机眼皮底下隐蔽行军的?” “马歇尔后来被麦卡锡喷下台,也挺惨的,说明说实话的人在某些环境下就是难混。” “咱们传统军事思想像《孙子兵法》确实厉害,被马歇尔点出来了。老祖宗的智慧不能丢!” 看完这段历史,你觉得在现代战争中,指挥官的判断和情报分析到底哪个更重要? 官方信源: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中国抗美援朝时,头脑最为清醒的美国高层是防长马歇尔了,他指出中国军队的作战经验极
轩叔观察
2025-10-14 17:27:12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