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政坛的奇迹出现了。郝龙斌、张亚中、罗智强,这三个在民调中落后于郑丽文的候选人,开始联合起来,一起攻击郑丽文了! 根据台湾民意基金会最新民调,郑丽文支持度已达28%,领先郝龙斌9个百分点。更致命的是"讨厌度"指标:郝龙斌在40岁以下选民中反感度高达53%,而郑丽文仅27%。 这种世代鸿沟使传统派系陷入恐慌。值得注意的是,郑丽文在中部农业县市的优势尤为明显,其在云林、彰化的支持率分别达到35%和32%,这与其深耕基层的务实形象密切相关。 三人联合记者会的时机选择暴露玄机。选在郑丽文访日行程期间发难,试图制造"里通外国"的舆论印象。 郝龙斌搬出2008年"两岸共同市场"旧论攻击郑丽文,却刻意回避自己担任国民党副主席时主导的"和平协议"破局往事。 这种选择性失忆,恰似政治僵尸的借尸还魂——用早已被时代淘汰的论述攻击前进者。颇具讽刺意味的是,正是郝龙斌本人在台北市长任内推动的"牛肉面节"等民生项目,为其积累了最初的民意基础,而今却为权斗抛弃务实路线。 张亚中则重操"统独议题"旧业,其"两岸兄弟论"在年轻选民中引发强烈反弹。网络大数据显示,张的言论导致国民党在20-29岁群体支持度单周下跌5%,这种"帮倒忙"式的助攻,暴露联合阵线的内在裂痕。 尤其尴尬的是,张亚中在政论节目中误将"九二共识"说成"一九共识",这种基本事实错误让其学术形象大打折扣。 三人攻击郑丽文"绿化"的指控充满讽刺。他们采用的"制造假敌情-发动舆论战-塑造悲情"手法,正是民进党的经典战术。 这种"以绿制蓝"的悖论,显示国民党正在丧失核心价值。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短视操作正在重创国民党形象。某蓝营地方议员私下透露,许多基层支持者看到这些内斗新闻后,直接表示"下次选举不想出门投票了"。 更严重的是路线混乱。郝龙斌主张"亲美和中",张亚中鼓吹"终极统一",罗智强强调"台湾优先",这种政策大杂烩使选民难以识别国民党核心立场。郑丽文的"务实交流"路线反而成为最清晰选项。 特别在青年就业、能源政策等民生议题上,郑丽文提出的具体方案获得较多共鸣,而另外三人仍停留在意识形态争论层面。 联合攻击背后浮现网络水军痕迹,台湾大学数据分析团队发现,攻击郑丽文的负面信息中,有73%来自相同IP段,且文字模板高度一致。 这种机械化攻击,与2019年民进党初选时攻击赖清德的手法如出一辙。某个被曝光的聊天记录显示,水军头目明确要求"重点攻击郑丽文的女性身份",这种低劣手段引发性别团体强烈抗议。 更拙劣的是造假痕迹。网传"郑丽文亲日宣言"视频被查出使用AI换脸技术,原片其实是2016年蔡英文就职演说。 这种技术露馅,反而印证了攻击者的不择手段。有意思的是,打假视频的网友发现,伪造视频中郑丽文的领口还别着民进党党徽,这种低级错误成为网络笑谈。 当前局面令人想起2015年"换柱风波"。当时洪秀柱因两岸论述遭主流派替换,导致国民党大败。如今类似剧情再度上演,显示党内仍未吸取教训。某位亲历"换柱"事件的蓝营前立委痛心表示:"他们(指郝龙斌等人)正在用同样的剧本把国民党带向深渊。" 更深远的是2000年连宋相争的阴影。当时因初选内斗导致分裂,最终让陈水扁渔翁得利。历史似乎正在重演,只是主角换成了新时代的政治演员。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当年作为连战重要助手的郝龙斌,如今却成为内斗的主角之一,这种轮回令人唏嘘。 支持群体的经济利益差异是内斗根源。郝龙斌背后的传统产业界渴望恢复两岸经贸,张亚中的深蓝基本盘依赖大陆市场,而罗罗智强的年轻支持者更关注本土就业。这种经济基础的分化,使共识难以达成。某中部机械业老板直言:"我们想要的是稳定的订单,不是整天吵统独。" 郑丽文代表的科技新贵群体,则试图在美中之间寻找平衡点。这种务实路线虽然遭到围攻,却最符合台湾整体利益。特别在半导体产业政策上,郑丽文提出的"稳健转型"方案获得业界较多认同,而另外三人的主张则被批评"要么太冒进,要么太保守"。 11月的地方党部主委改选将是前哨战。目前国民党22个地方党部中,有12个主委职位可能易主,这场组织战将检验各派系的基层实力。某位地方党工透露,现在基层最担心的是"主席选完就分裂",这种忧虑正在影响党务运作。 当蓝营三位候选人将炮口对准党内领先者时,他们或许忘了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古训。民进党正在微笑地看着对手自乱阵脚,而台湾民众则在寻找真正能带领社会前进的力量。 这场内斗最大的讽刺在于:攻击者以为在拯救国民党,实则正在加速它的消亡。历史将证明,唯有超越私利算计的政治家,才能带领台湾走出困境。国民党若不能停止这种自毁式的内斗,恐将永远失去重返执政的机会。
终场辩论结束后,郑丽文大势已成,郝龙斌无地自容,蓝委坐不住了蓝营内部的这场终
【2评论】【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