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夜行军时,一士兵腹痛难忍,只好离队到路边隐蔽沟壑处方便,不想当时他发现

司马槑谈过去 2025-10-13 11:33:57

1948年夜行军时,一士兵腹痛难忍,只好离队到路边隐蔽沟壑处方便,不想当时他发现路边还有一人也在蹲着解手,略微一惊后,他立即假装从口袋里掏烟,随口道:兄弟,借个火。 平太信,一个后来被授予“一级战斗英雄”称号的硬汉。但在1948年平津战役的那个晚上,他首先是个闹肚子的普通士兵。部队在夜色掩护下紧急穿插,军情火急,谁也不敢掉队。可生理需求这东西,有时候比敌人的枪炮还磨人。平太信实在是扛不住了,跟排长报告后,捂着肚子赶紧溜到路边的沟里解决问题。 就在他刚蹲下时,眼角余光瞥见不远处,竟然还有个“同道中人”。在那个人影晃动、敌我难辨的战场上,这绝对是能让人汗毛倒竖的场景。是自己人?还是敌人?平太信脑子飞速旋转,没有贸然出声。他镇定地摸了摸口袋,假装掏烟,然后用一句再平常不过的江湖话术开了口:“兄弟,借个火。” 火光一闪,映亮了对方的脸,也照亮了他头上的钢盔——是敌人!而且看样子是个哨兵。 平太信心里“咯噔”一下,但脸上不动声色,借了火,点上不存在的烟,慢悠悠地起身,若无其事地走回队伍。找到排长,他压低声音把情况一说。排长立刻意识到,这附近绝对有敌人的大部队在宿营!一场教科书式的夜间突袭随即展开,我军顺藤摸瓜,悄无声息地摸掉了敌人的哨兵,直接捣毁了敌军的一个营部,三百多名还在睡梦中的敌人悉数被俘。 平太信这个名字,也因此第一次在战功簿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他后来跟着部队起义,加入东北野战军,是真心实意地为解放而战。所以,他才能在极度紧张的环境下,做出最冷静、最正确的判断。 这还没完。上了抗美援朝战场,平太信的传奇还在继续。一次追击战中,为了阻断南逃的美军,他一个人抱着一捆手榴弹,趟着冰冷的河水,硬是把一座关键的桥梁给炸了。敌人的坦克和后续部队被死死地堵在河对岸,为我军主力围歼赢得了宝贵时间。这一炸,让他拿到了“特等功臣”和“一级英雄”的勋章。 然而,英雄的命运也充满了坎坷。在上甘岭战役中,他先是误踩照明弹被烧伤,接着又被炮弹击中,生命垂危。当他从野战医院醒来时,战场局势瞬息万变,他再也找不到原来的部队了。这一别,就是五十多年。 1964年,平太信转业回到家乡重庆万州,在一家工厂里当了个普通工人。他把那二十多枚军功章锁在箱底,从不向人炫耀自己的赫赫战功。胃被切除,腿里还留着弹片,满身的伤痛折磨着他的晚年,但他从未向组织提过任何要求。他就像一颗沉入水底的石头,无声无息,把所有的光芒都留在了过去。 直到2009年,身患肺癌的他自知时日无多,才对儿子说出了埋藏半生的遗愿:“我想找到部队,想回去看一看。” 这则寻人启事,让这位隐姓埋名半个世纪的战斗英雄,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野。老战友们闻讯赶来,病床前的每一次握手,都跨越了半个世纪的风雨。2010年,平太信老人安详离世,享年90岁。 平太信的故事,是那个时代无数英雄的缩影。他们为了国家和人民,可以忍受一切,包括腹痛、伤病、饥饿,甚至是被遗忘。在他们看来,完成任务是天大的事,个人的“小事”再难,也得自己扛。 但时代在进步,国家也在变化。我们今天再回过头来看,一个强大的国家,一个强大的军队,不仅体现在能打胜仗,更体现在如何对待每一个构成“强大”的个体——士兵。 就在前不久,新修订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内务条令》里有几条规定,让我感触特别深。比如,明确规定军人休假、家属来队,单位可以派车到车站、机场接送。这在过去是难以想象的。我看到一个报道,说第81集团军某旅,深夜接到电话,一位来队探亲的军嫂突发急性阑尾炎,值班员二话不说,立即派车紧急送医,家属成功脱险。 把这些事和70多年前平太信在夜行军路上闹肚子的事放在一起看,会发现一条清晰的轨迹。过去,我们要求士兵克服一切困难;现在,我们的国家和军队正在努力为士兵扫除困难。 这种变化,不是说现在的兵不能吃苦了,而是我们的理念升级了。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官兵利益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一个让士兵没有后顾之忧,能感受到家庭般温暖的集体,它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必然是无与伦比的。 我们强大了,所以我们有能力、也更有意愿去关照每一个英雄最细微的需求。平太信老英雄那一代人,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为我们拼来了山河无恙。而今天,我们为新一代的守护者们提供最好的保障,让他们能更安心、更有尊严地去守护这片山河。

0 阅读:220

猜你喜欢

司马槑谈过去

司马槑谈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