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高铁上发生了一件新鲜事:有位乘客买了无座票,却自己带了把折叠椅上车,往车厢连接处的空地一放,舒舒服服坐下了。这事儿被拍成视频发到网上,瞬间引发热议。有人调侃这是“高铁三等座”,也有人质疑:“公共区域能随便占吗?” 其实,这并非个例。一位从重庆回郑州的网友就分享过类似经历:上次站了五个半小时,腿都肿了;这次她提前网购了轻便折叠椅,上车后找乘务员确认位置,在不影响通行的地方坐下,全程轻松不少。还有位大哥更直接,抢不到票就扛着马扎上车,自称“自给自足”。这些操作看似“野路子”,背后却藏着无座乘客的无奈——谁不想体体面面坐着,可现实是节假日一票难求,站着回家成了常态。 不过,这种“自带装备”的行为到底合不合规?12306客服给出了明确回应:可以带,但有条件。首先,椅子尺寸必须符合行李标准,长宽高之和不能超过130厘米,否则塞不进行李架也过不了安检;其次,放置位置必须经工作人员同意,不能堵住过道或影响其他乘客通行。换句话说,只要不添乱,铁路部门其实默许这种“灵活应对”。 这事儿之所以能引发热议,关键在于戳中了公共交通的痛点。无座票的设计初衷是应对客流高峰,但价格和二等座相同,权益却天差地别——站着、挤着、甚至被行李占座,乘客难免觉得“花钱买罪受”。这时候,自带椅子看似是个人选择,实则是用行动表达不满:既然服务没跟上,那就自己想办法。 但换个角度想,这种“自救”也藏着风险。如果人人都带椅子,车厢会不会变成“家具展”?过道堵了,紧急情况怎么办?12306的规定其实是在平衡:既承认乘客的实际需求,又划清安全边界。毕竟,公共资源需要共同维护,个人便利不能凌驾于集体安全之上。 其实,类似的争议早有先例。前几年有乘客买两张票占座放行李,被骂“浪费资源”;也有大妈把座椅坐垫塞进化肥袋带走,引发“公共物品能否私用”的讨论。这些事件背后,都是对公共交通规则的模糊认知。规则不是束缚,而是为了让每个人都能安全、舒适地出行。 回到自带椅子这件事,它更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铁路服务的短板。如果无座乘客能有更人性化的安排,比如设置可折叠的临时座椅,或者优化客流分配,或许大家就不用自己扛椅子了。当然,乘客也需要理性:自带装备可以,但别越界;表达诉求可以,但别添乱。 最后想问问大家:如果是你,会选择自带椅子吗?你觉得铁路部门还能做些什么,让无座乘客也能体面出行?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吧! (案例来源:经视直播)
男子高铁上猥亵7岁女童事件中,两个细节证明男子品行恶劣!1、当女孩妈妈发现男
【2评论】【5点赞】
用户10xxx45
专门搞几个车厢全部拆除座椅。只能站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