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5月驻阿尔巴尼亚大使耿飚竟然发现中国援阿的大量化肥被随意堆放在田间地头

轩叔观察 2025-10-09 19:17:01

1969年5月驻阿尔巴尼亚大使耿飚竟然发现中国援阿的大量化肥被随意堆放在田间地头,任凭日晒雨淋失效;阿方无棉花资源却要求中国援建纺织厂,从中国进口棉花加工成布匹再返销中国牟利,军事上,阿方提出的项目数量远超其国防需求,甚至要求援助中华牌香烟等非必需品。[无辜笑] 当时中国驻阿尔巴尼亚大使耿飚视察农村时,看到田间地头堆着大片白色物资,走近一看,竟是中国援助的化肥,几千吨货物就这样露天摆放,没有任何遮盖。 他蹲下身抓起一把,化肥早已板结成块,完全失效了。陪同的阿方官员解释说,这些化肥运来后就一直放在这里,他们还没想好怎么用,耿飚心里一沉,这批化肥可是中国勒紧裤腰带省出来的。 类似的情况不止这一件,阿尔巴尼亚不种棉花,却要求中国援建纺织厂,还得从中国进口棉花做原料,更离谱的是,加工成布后又卖回中国,价格还不低。 军事装备的要求也超出了正常范围,一个200万人口的小国,武器弹药的需求量却大得惊人,援助清单上甚至还有中华牌香烟这样的日用品,数量按火车皮计算。 耿飚算过一笔账,中国对阿尔巴尼亚的援助总额超过百亿元人民币,按当时200万人口计算,相当于每个阿尔巴尼亚人获得5000多元,而那时中国人均年收入还不到200元,很多地方连温饱都成问题。 用来做电线杆的钢管,在中国都是稀缺物资,阿方要求建电视台,那时中国大部分城市还没有电视转播设备,援助项目涵盖工业、农业、军事、民用各个领域,但很多东西运过去后就闲置了。 让耿飚印象最深的是一次会谈,阿方领导人谈到这些援助时说,这都是社会主义阵营的互助,我们从来没想过要还,这句话让他彻夜难眠。 耿飚1909年出生在湖南醴陵的贫农家庭,7岁就跟着父母逃荒,13岁在铅锌矿当童工,这样的经历让他格外懂得每一分钱的分量,1930年参加红军后,他作战勇猛,战友们叫他“耿猛子”。 新中国成立后,这位从未接受过外交训练的将军被派往瑞典当大使,1969年转任驻阿尔巴尼亚大使时,他已经60岁了,正是这段经历,让他看到了对外援助中存在的问题。 经过几个月的观察和思考,耿飚给外交部副部长乔冠华写了一封长信,信中没有激烈的言辞,只是把看到的情况一件件写下来,附上自己的担忧和建议,他认为援助要讲究实效,不能变成无原则的付出。 这封信层层上报,最后送到了毛泽东那里,毛泽东看完后批示,说耿飚讲的是实话,这样的大使难得,这个表态意义重大,它表明最高层已经注意到对外援助中的问题。 1971年耿飚离开阿尔巴尼亚,改任驻缅甸大使,此后他历任解放军总参谋长、中央军委秘书长、国防部长、国务院副总理等职务,2000年6月23日在北京去世。 回看这段历史,耿飚的可贵之处在于,他在那个特殊年代敢于如实反映问题,援助本是善意,但善意也需要理性,帮助别人要考虑自己的承受能力,更要看对方是否真正需要,是否用在了实处。 国际援助不是单纯的给予,而应该是相互尊重基础上的合作,援助方量力而行,受援方珍惜使用,这样的关系才能长久,一味无原则地付出,既损害了自己,也未必能换来真正的友谊。   网友们议论纷纷: “好家伙,人均五千元援助?那可是六七十年代啊,我们自己老百姓都吃不饱饭,这么挥霍真的太心疼了。”   “耿飚是真的刚!敢说真话,不怕得罪人,这才是真正为国家负责的好干部。”   “看到化肥被扔在地里白白浪费,真的气死了!那时候我们农村多缺化肥啊,这么好的资源给别人还不珍惜。”   “现在看这段历史挺感慨的,国际援助还是要量力而行,讲究实际效果,不能光讲面子。”   “阿方这是把中国当提款机了吧?要香烟要电视,简直离谱。还好耿大使及时发现了问题。”   “所以说援助也要智慧,不是给得越多越好。建立长效机制比单纯给钱给物更重要。”   您认为国际援助应该如何平衡情谊与效益?   官方信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0 阅读:0
轩叔观察

轩叔观察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