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辉同行的中秋晚会 央视被甩两条街, 不是央视不努力,而是与辉太优秀了。 ​谁能

锦云祥瑞 2025-10-08 00:12:49

与辉同行的中秋晚会 央视被甩两条街, 不是央视不努力,而是与辉太优秀了。 ​谁能想到,今年中秋晚会最大的黑马不是央视,而是董宇辉的“与辉同行”? ​看着直播间在线人数把央视甩出两条街,不少人喊“央视要加油”,但在我看来,这根本不是“努力与否”的较量,而是内容逻辑的代际更迭。 你看与辉同行的晚会,没有华丽的舞台布景,就董宇辉和几个主播围坐在摆满月饼、桂花酒的木桌旁,像街坊聊天似的唠中秋。他讲“中秋的月亮不是最圆的,却最让人想家”时,随手拿起桌上的老月饼,掰开来分给身边人,说“我小时候我妈总把蛋黄馅的留给我,她自己吃五仁的”——就这么一句家常话,弹幕里瞬间刷满“我妈也是这样”“想家了”,在线人数蹭地涨了50万。反观央视晚会,明星们穿着精致礼服站在LED屏打造的“月亮背景”前唱歌,画面够美,可唱完了观众连歌名都记不住,更别说共情了。 与辉同行最狠的是把“知识+情感”揉进了晚会里。有个环节讲中秋习俗,董宇辉没念资料,而是捧着本旧诗集,念起李白的“举头望明月”,念到一半突然停住,说“你们发现没?古人写月亮,从来不是只写月亮,是写身边的人、心里的事”,接着就聊起自己刚工作时,中秋在出租屋啃泡面,给家人打电话说“吃了大餐”的往事。这种从诗句到生活的自然跳转,比央视晚会里“专家解读中秋起源”要亲切得多——观众听的不是知识点,是能照见自己的故事,是能勾起回忆的情绪。 更有意思的是互动方式。央视晚会是“我演你看”,观众只能在评论区刷“好听”“好看”;与辉同行却让观众“参与进来”。董宇辉发起“晒家里的中秋菜”活动,观众发的每一张照片他都认真看,看到有个网友发“奶奶做的梅干菜扣肉”,他立马说“这个我认识!我姥姥也做,梅干菜得晒够半个月才香”,还让运营把照片投到大屏上,跟大家一起聊“家里的中秋味道”。有个妈妈发“带孩子做兔子灯”,他特意让主播找了做兔子灯的教程,在直播间教大家折——这种“不是单向输出,而是双向奔赴”的感觉,让观众觉得自己不是“看客”,是“家人”。 有人说“央视有明星阵容,与辉同行只有几个主播,怎么比?”可现在的观众早不缺明星看了,缺的是能打动人心的真诚。央视晚会里,明星唱歌对口型、念台词像背书,连微笑都像是练过的;与辉同行的主播们会忘词,会因为聊到想家而红眼眶,董宇辉甚至在念诗时把“婵娟”念错了,立马笑着道歉“对不起,刚才走神想我妈了”——这种不完美的真实,反而比精致的“表演”更有感染力。就像有观众说的“央视晚会像隔着一层玻璃看月亮,美却不真切;与辉同行像坐在院子里跟朋友聊月亮,暖得能摸到温度”。 其实这不是央视不努力,是它还在用“传统晚会”的逻辑做内容:靠明星撑场面、靠特效堆画面、靠流程走下来;而与辉同行用的是“直播时代”的逻辑:靠真诚拉近距离、靠故事引发共鸣、靠互动增强参与感。一个是“我想让你看什么”,一个是“你想聊什么我们就聊什么”,这两种逻辑的较量,输赢从一开始就定了。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0

猜你喜欢

锦云祥瑞

锦云祥瑞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