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问中央电视台 一问办个中秋晚会到底是你们图搞钱还是人民群众的精神粮食? 二问老百姓是看广告还是看晚会?请问央视的中秋晚会,是让老百姓看广告,还是让老百姓看晚会? 三问是晚会中插播广告,还是广告中插播晚会? 请问,是央视的中秋晚会在插播广告,还是广告在插播央视的中秋晚会? 刚结束的中秋晚会收视率冲上7.1,口碑却摔得粉碎。观众手里遥控器按得冒火,眼睁睁看着谢娜出场时段收视率砸出大坑。这场号称价值五千万的盛宴,硬生生把团圆夜变成了广告马拉松。 五粮液“和美好礼”铺天盖地,蓝月亮十二年冠名纹丝不动。商业合作本无可厚非,可当灯笼小桥阁楼都变成广告位,到底是赏月还是赏商标?主持人念广告词字正腔圆,介绍节目却像赶火车。 广电总局八月刚放开中插广告限制,央视立刻活学活用。莆田城市广告在《城市风华录》单期连播三次,四百万投入眼都不眨。这笔钱要是拿来打磨节目,何至于被骂假唱横行? 唐嫣对口型追不上歌词,种地吧男团运镜乱七八糟。非专业演员撑场,专业歌手寥寥,整台晚会就像精心包装的礼品盒——打开才发现全是促销传单。 要知道去年秋晚收视峰值才5.9,今年破7的收视全靠观众对团圆符号的信任。这种信任正在被透支,当月饼盒比月饼还华丽,谁还记得中秋的本意? 地方台晚会反而守住本分。宜宾中秋晚会老老实实唱歌,市民在长江畔跟着合唱,荧光棒连成星河。没有炫目招商,却让每个人尝到团圆味。 观众吐槽酒类广告扎堆,中秋晚会变成品酒会。传统文化嫁接商业无可厚非,但嫁接得太生硬,只会让文化果实变味。 当周深表演时被舞台装置挡脸,当漆黑置景只为营造所谓意境,我们猛然发现:演员都成了广告的背景板。艺术向资本低头的样子,真不好看。 那些坐在电视机前的家庭,老人等着熟悉的旋律,孩子盼着精彩的歌舞。他们等来的却是打断情绪的广告瀑布,和修音过度的对口型表演。 收视率高峰在八点半,那是全家团聚的黄金时刻。利用这份团圆期待塞广告,好比在年夜饭里掺沙子。吃下去膈应,吐出来扫兴。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三问中央电视台,请给老百姓一个明确的答复。有人问,央视办晚会到底是给老百姓
【17评论】【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