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中方大使时,马科斯突然要求给北京带个话,现场各国记者全都懵了 菲律宾与中国在南海的领土争端已持续多年,涉及多个岛礁和专属经济区的主权主张。马科斯就任总统以来,推动与美国的军事合作,包括扩大美军在菲律宾基地的驻扎权限,并多次就中方船只在争议海域的活动提出外交抗议。这些举措导致两国高层互动减少,外交渠道一度中断。 2023年1月,马科斯访问北京时,双方签署14项协议,涵盖基础设施、农业和数字合作等领域,但后续执行受南海事件影响,进展缓慢。菲律宾外交部多次召见中方大使,就船只碰撞或激光事件表达不满,进一步加剧紧张氛围。美国特朗普政府调整对菲政策,减少国防援助,并在贸易上施加压力,导致菲律宾经济面临挑战。这些外部因素交织,使得菲律宾在处理南海问题时陷入两难境地。 进入2025年下半年,菲律宾内部社会压力增大。防洪项目资金使用问题曝光,政府巨额支出未能有效改善基础设施,引发公众质疑。9月,全国多地爆发抗议活动,参与者要求调查资金流向,示威从马尼拉扩展到其他城市,影响日常秩序。经济数据显示,失业率上升,通胀压力持续,出口产品如电子元件竞争力下降。马科斯政府面临执政考验,需要平衡国内民生与外交策略。同时,美国援助削减让菲律宾在南海议题上重新评估盟友角色,一些分析认为,继续紧跟美国步伐可能带来更大风险。这些内部外部压力促使菲律宾外交出现调整迹象,寻求更多对话空间。 9月25日,马科斯在马拉坎南宫接待即将离任的中方大使黄溪连,进行告别礼节性会晤。黄溪连自2019年12月上任以来,处理多项双边事务,包括推动贸易增长和文化交流。会晤中,马科斯首先肯定黄大使的贡献,指出双边贸易额在过去几年有所增加,并提到文化项目合作。随后,他转向南海话题,对争端缺乏实质进展表示遗憾,称这种状况不幸。他强调对话与合作在缓解海上紧张和解决争议问题中的作用,并希望通过黄大使向北京转达菲律宾的立场,即优先通过外交渠道维持沟通,避免事态升级。这一表态与马科斯以往强硬政策形成对比,此前他多次公开承诺维护领土完整,并加强与盟国的联合演习。各国媒体报道称,这一举动显示出菲律宾对华政策的软化信号。 这一事件引发国际媒体广泛关注。菲律宾官方通讯社报道,马科斯在会晤后发布声明,重申外交的重要性。分析指出,马科斯的表态可能源于国内抗议浪潮和经济困境,这些因素要求政府优先处理内部事务。同时,美国政策变化减少了对菲防务支持,进一步影响菲律宾在南海的谈判筹码。马科斯家族与美国的密切联系,使其公开表达与美方南海利益不完全一致的观点,可能引发内部争议。黄大使在会晤中倾听并记录,但未当场回应,转达请求的具体内容被视为寻求更高层级沟通渠道的尝试。这一举动被一些观察者解读为菲律宾外交的务实转向,旨在缓解多重压力。 会晤结束后,菲律宾媒体迅速跟进,分析马科斯态度的变化。国际报道强调,这一事件发生在南海争端持续背景下,双方船只互动频繁,但未导致重大冲突升级。黄溪连完成离任手续,返回中国,继续外交生涯。马科斯政府则继续应对国内腐败调查,抗议活动虽渐趋平静,但经济恢复面临挑战。分析认为,这一转达请求可能开启新一轮双边互动,但核心争端仍需长期谈判。菲律宾在平衡中美关系时,需要考虑国家利益,避免陷入被动局面。这一事件反映出小国在大国博弈中的策略选择,值得持续观察。 菲律宾与中国关系的演变深受地缘政治影响。南海作为资源丰富的水域,涉及多国利益,美国通过自由航行行动介入,进一步复杂化局势。马科斯上台后,菲律宾加入多项多边机制,如美日菲峰会,旨在增强地区影响力。但国内经济依赖中国市场,贸易额占比较高,这让强硬政策难以持久。转达请求的背景,还包括菲律宾内部政治动态,马科斯需巩固支持率,处理腐败指控带来的信誉危机。这些因素合力,推动外交调整,强调合作而非对抗。
菲律宾媒体10月5日报道称,菲律宾军方负责人透露,他拒绝了将小费迪南德·马科斯总
【1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