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梗成真!美国陆军部长:中国有先进的装备,但我们有钢铁的意志 最近美国陆军部长丹尼尔·德里斯科尔在一档播客节目上的发言,简直让中国网友熟悉的网络梗照进了现实。他一边承认中国技术如何先进,一边又强调美军能靠士兵的意志和素质取胜,这不就是那句“曾经你们有先进装备,我们有钢铁意志;现在我们的钢铁即将有意志,希望你们也能有钢铁意志”的翻版吗?只不过这次是从美国陆军部长嘴里说出来的,角色完全对调了。 这位部长在访谈中先是客观地捧了中国一番,说什么中国的创新能力、专利数量、博士培养规模都“令人难以置信”,还特别提到中国能长期专注一个目标,而这恰恰是美国政治制度的弱点,他们太关注短期利益,没法像中国那样坚持长远规划。他甚至用了美国军方常用的“步调威胁”这个词来形容中国,意思是美军得时刻盯着中国军力发展步伐,拼命追赶。 但说到最后,他话锋一转,开始给自己人打气:中国的技术虽然厉害,但可能让解放军过度依赖高科技,一旦技术手段失效,美军就能靠高素质士兵赢得每一次战斗。他特别强调,当战争回归到士兵依靠指挥官意图作战的基本场景时,他“非常乐观”美军能赢。这话听起来挺耳熟,不就是把中国人在抗美援朝时期提出的“钢少气多”理论反过来用吗?只不过现在角色互换了。 历史总是有这种奇妙的轮回,抗美援朝时期,毛主席总结胜利经验时提出,美军是“钢多气少”,而志愿军是“钢少气多”。当时志愿军将士在装备极度落后的情况下,靠着舍生忘死的血性胆气,打退了武装到牙齿的联合国军。杨根思抱着炸药包与敌人同归于尽,黄继光用胸膛堵住枪眼,邱少云忍受烈火直至牺牲,这些英雄用生命诠释了什么是“钢铁意志”。 上甘岭战役就是最典型的例子,美军原计划用2个营5天时间拿下阵地,结果动用了6万多人、190多万发炮弹,打了43天还是没拿下来。当时美国人想破脑袋也不明白,为什么装备如此落后的中国军队就是打不垮,他们把这称为“谜一样的东方精神”。 七十年过去了,世界变了,中国变了,军事平衡也在变。2023年中国工业增加值已达39.9万亿元,连续14年保持世界第一。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33.6%,去年前两个月更是同比增长10.6%。中国不仅能造航母、大飞机,在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前沿领域也稳居第一梯队。曾经“钢少”的中国,如今在越来越多的领域实现了“钢多”。 而美国陆军部长这番表态,恰恰从侧面承认了中国在科技和军事领域的进步。他提到中国在神经链接、无人机群协同等新技术领域的发展已经超出他的预测能力,这可不是随便哪个美国军官都会公开承认的。就连美国前驻华大使伯恩斯也警告说,美国一直低估了中国的科技、军事和经济实力。 但问题在于,德里斯科尔部长似乎选择性地忽略了一个基本事实:技术和意志从来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题。中国军队在装备现代化的同时,从未放松过战斗精神的培育。 正如习近平主席强调的:“过去钢少气多,现在钢多了,气要更多,骨头要更硬。”近年来中国军队涌现出的一大批先进典型,从航母战斗机英雄试飞员戴明盟到“金头盔”飞行员蒋佳冀,都证明了中国军人既掌握高科技装备,又保持过硬战斗精神。 有人调侃说,美国现在不仅开始学中国说话,还可能进入了“承认现实”的新阶段。但这种现实承认背后,隐藏着更深层的焦虑。德里斯科尔部长嘴上说得自信,但美军近年的实际行动却暴露了不同的心思,他们正在加紧组建“多领域特遣部队”,其中3支专门面向印度洋-太平洋方向,还计划新建4个“间接火力保护营”和9支“反无人机炮兵部队”。这些举措明显是针对中国军力增长的反应。 其实,战争从来都是物质和精神的综合较量。一味强调技术优势而忽视人的因素,或者盲目鼓吹意志万能而轻视装备建设,都是片面的。真正的强大,是像今天中国军队这样,“钢”强“气”更盛。美国陆军部长那番“中国靠技术,我们靠意志”的论述,听起来更像是一种自我安慰,而不是真正的战略思考。 回过头来看,那个让美国人困惑的“东方之谜”其实并不神秘,它就是不怕苦、不怕死的战斗精神,是流淌在中国军人血液中的英雄气。如今,当美国陆军部长试图把中国曾经的“台词”抢过去用时,我们倒是可以自信地说:欢迎体验“钢铁意志”的重要性,但请记住,真正的胜利永远属于那些既重视装备建设又不忘精神培育的军队。中国军队早已证明了自己在这两方面的平衡能力,而美国似乎还在摸索之中。
中国在解放台湾的战争中,美国一定会插手,而中国的这场收复台湾的战争中,不可能向朝
【3评论】【2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