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国会议员对美国人说,请记住!日本在中国杀害100万人的时候,有54.4万人是在美国帮凶下被杀死的! 一个数字,能有什么两副面孔?它既可以是商业报表上一行冰冷的记录,也可以是一把捅向良知的尖刀。 而“54.4%”就是这样一个数字,它记录了美国与日本之间一笔心照不宣的生意,也成为了一群中国知识分子在美国本土引爆的一场舆论风暴。 在它成为道德武器之前,这个数字背后是赤裸裸的国家利益。大萧条的阴影还未散去,对日贸易就是美国经济复苏的一剂猛药。 从1937年到1938年,光是卖给日本的飞机,出口额就增长了近七倍。这笔买卖可不只是普通的商品交换。 石油、废钢铁、铜、机床,甚至还有洛克希德公司转让的飞机制造技术,源源不断地输往日本。截至1939年,美国向日本输出的军用物资总额超过1.8亿美元。 在该年度美国对日总出口额里,军用物资出口所占比例竟高达86%,这一数据令人咋舌。这哪里是做生意,这分明是在给一部战争机器加油、上膛。 美国高层当然清楚这一切。他们一边默许日本扩张,想借这把刀去牵制苏联,顺便搅乱英法在亚洲的老地盘;另一边又颁布了看似公允的《中立法》,禁止美国船只为交战国运送军火。 可笑的是,日本拥有强大的自有船队,这项法案对它毫发无伤。 反倒是急需租用美国船只运送物资的中国,被这道法令死死卡住了脖子。更遑论,彼时日本海军已将中国沿海重重封锁。 这一举措如铜墙铁壁般,截断诸多海上通路,让沿海局势陷入严峻之境。当蒋介石和宋美龄苦苦哀求美国停止资敌时,得到的回应只有冷冰冰的拒绝。宋美龄愤怒地公开谴责这是“帮凶杀人”,一针见血。 但一群身在美国的中国知识分子,决定换一种打法。他们不喊口号,只算账。在驻美大使王正廷资助的1000美元启动资金下,一个名为“中华经济研究会”的机构成立了。 核心人物胡敦元,是一位履历非凡的经济学家。他毕业于清华大学,后又斩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于经济领域颇具造诣。 他们一头扎进美国商务部等官方机构发布的公开贸易数据里,用美国的矛,去攻美国的盾。 最终,一个精准到小数点后一位的数字被计算了出来: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其核心战略物资的54.4%来自美国。 这个数字改变了一切。教育家陶行知在一次次演讲中,没有干巴巴地复述数据,而是把它变成了一个直击灵魂的个人拷问:“如果有一天我被日本的炸弹炸死,请别忘了,这其中有54.4%的‘功劳’,是属于你们美国的!” 模糊的道德谴责,瞬间变成了可量化的罪证。这番话精准地戳中了美国社会在一战后对“死亡商人”的普遍厌恶。 美国废钢铁协会的秘书长在《纽约时报》上发文,企图用模糊的数据混淆视听,结果胡敦元直接在同一份报纸上公开了所有计算方法和官方数据源,赢得干脆利落。 他还披露了一则惊人数据:于日本同类物资总进口量里,美国废钢铁占比飙升至90.39%。这般高的占比,着实令人惊叹不已。 舆论彻底被点燃。爱因斯坦、杜威、罗素这样的世界级学者联名声援,普通民众也行动起来,比如大量女性自发抵制购买日本生产的丝袜。强大的民意压力,开始撬动华盛顿的政策天平。 起初,白宫只是不痛不痒地搞一些“道义禁运”,直到1940年才开始真正限制对日出口钢铁和石油。 真正的转折点,是日本的野心开始南下,直接威胁到了美国在东南亚的切身利益。 这时,先前积累的道义压力与新的国家安全考量,终于汇合到了一处。 1941年5月,胡敦元发布最终报告,论证日本的战争机器已是强弩之末,全靠美英“输血”续命。这份报告无异于一份政策建议书:只要切断供应,就能遏制战争。 两个月转瞬即逝,美国采取强硬举措,冻结日本于美资产,并实施全面禁运。这一系列行动犹如将绞索彻底拧紧,令日本陷入更为严峻的困境。 然而,日本早已通过疯狂进口囤积了大量战略储备。美国的禁运,非但没能立刻使其瘫痪,反而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迫使资源匮乏的日本选择铤而走险,偷袭珍珠港。 历史在这里开了一个巨大的玩笑,正是这场由“54.4%”间接引爆的禁运,将美国从日本的“帮凶”,彻底推向了中国的盟友阵营。 回看这段历史,“54.4%”的演变轨迹令人深思。它证明了道义和舆论确实能够掀起波澜。但当战争结束,美国为了对抗苏联,又毫不犹豫地庇护了731部队负责人石井四郎这样的战犯。 道义的呼声终究敌不过冰冷的利益算计。 一个国家真正的安全与尊严,或许终究不取决于他人的善心,而在于自身的实力,那才是穿越历史洪流唯一的压舱石。 (信息来源:上观新闻--“日本每在中国杀死100万人,其中54.4万就是美国资本害死的!”)
美国国会议员对美国人说,请记住!日本在中国杀害100万人的时候,有54.4万人是
经略简料
2025-10-05 11:45:19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