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越边境的铁丝网,可比美墨边境的围栏强的多。实际上在南部挨着越南,老挝,缅甸的国境线上,我们都已经架上了铁丝网,对南方边境安全,起到了重要作用,这个大家不能否认。 以前,中越边境的巡逻队员被地形“拿捏”得死死的:山里的树丛遮得严严实实,河里的水一冲脚印就没了,偷渡的人跟泥鳅似的,一眨眼就钻进没人走的荒地。 2020年之前,广西某边防支队三个月能抓上千个偷渡的,边防压力大得像“洪水堵口子”。 现在好了,铁丝网上的传感器把每寸地都“盯”得死死的——风吹草动能分清,人爬墙能报警,红外探测仪下大雨也能看见37℃的“热乎人影”。 更绝的是AI看监控,之前系统识破过穿成牧民的走私犯,连羊群里藏的毒品都能翻出来。 这墙的“硬核”可不是吹的。墙是加厚合金,顶上的倒刺涂了防锈漆,墙根儿的水泥浇得实打实,想挖地道?门都没有! 每隔300米就有个高清摄像头,白天能看清几公里外的人在干啥,晚上热成像一开,穿隐身衣都能给你照出来。 2025年的数据说,这墙一立,偷渡的少了七成多,大宗走私案发率“哐当”往下掉,查出来的毒品能堆成小山。 按说,边境墙是关系紧张的“信号弹”,但中越这铁丝网倒成了合作的“催化剂”。墙一立,两边都明白了:光靠自己管不好1300公里的边境线。 从2015年开始,中越禁毒部门搞“清源”“雷霆”联合行动,情报一共享,上千起案子破了,缴获的毒品按吨算。 2025年5月,两边边防部队还一起巡了3.2公里的边界,同步收网端了个跨境贩毒团伙。 越南在自己那边设了禁区,中国把界碑坐标写进官方文件,法律边界一划清,合作起来更有底气了。 更逗的是,这墙倒成了“筛选器”——把犯罪分子筛出去,把贸易、旅游和人文交流“筛”进来。 越南老百姓办个签证或边民证就能合法进来,凭祥口岸的货车跑得比以前还勤,防东铁路一通,东兴市站运了186万人次,其中3.5万是越南游客。 这墙就像家里的防盗门:不是不让客人进门,是把小偷挡在外面,让亲戚朋友随便进。 看着中越边境的铁丝网,我突然悟了:真正的边境安全,从来不是“一堵墙”能搞定的。这道智能防线之所以牛,是因为它藏着三招“软脑筋”: 第一,科技比人力“能打”。 以前边防队员24小时巡逻,累得跟陀螺似的,现在AI和传感器把“人海战术”升级成“精准打击”。 这不是偷懒,是用科技补人力的短板——毕竟,人不可能24小时盯着每寸边境线,但机器可以。 第二,合作比对抗“划算”。 越南以前是毒品走私的“中转站”,现在和中国一起扫毒,缴获量按吨算。 这说明啥?对付跨国犯罪,单边行动就像用勺子舀海水,合作才是抽水机。墙一立,两边目标更一致——都想管好这条线。 第三,区分“好坏”才是关键。 铁丝网不是“闭关锁国”,是给正常往来“清场”。 越南老百姓合法进来的路更顺了,边境贸易额突破2000亿,边民互市热闹得像赶大集。这就像给房子装防盗门——不是不让亲戚进门,是把小偷挡在外面。 边境安全从来不是“非黑即白”的选择题。中越铁丝网的聪明,在于它用硬科技守住底线,用软合作拓展空间。 那些说“建墙就是封闭”的人,大概没见过这道会思考、会合作、还会“筛选”的智能长城——它证明了一件事:真正的安全,不是把世界关在门外,是把风险挡在门外,把机会留在门里。这波操作,我给满分!
这就是背刺中国的代价!越南被美欧轮番吸血,这下没有一国肯帮他,越南当初把整个东盟
【5评论】【1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