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用了20年,才把乌克兰军工技术给吃透了,军事因此突飞猛进,可唯独留下了一大遗憾!不夸张的说,中国军事能发展到现在,乌克兰的帮助可真不小,那这个遗憾到底是啥呢? 中国军工这二十年的突飞猛进,确实离不开乌克兰的技术输血。从瓦良格号航母的改造蓝本,到歼 - 15 舰载机的 T-10K 原型机,再到野牛气垫船的生产技术,几乎每个关键领域都能看到乌克兰的影子,说一句 “技术恩师” 都不为过。但偏偏在最核心的航空发动机上,咱们栽了个大跟头,眼睁睁看着一块到嘴的肥肉飞了,这遗憾能让军迷念叨一辈子。 这事儿得从 “航发沙皇” 马达西奇说起。这家乌克兰企业当年有多牛?2012 年它的出口额就占了乌克兰航空产品出口总额的 50%,俄罗斯卖的米 - 8、米 - 26 直升机,每架近三分之一的利润都要分给它,相当于拿到了航发界的 “武功秘籍”。 2015 年的时候,马达西奇因为丢了俄罗斯市场,订单骤减,差点破产,这时候中国北京天骄航空找上门,想出资收购它 56% 的股份,既能救老厂,又能补咱们的技术短板,简直是双赢的买卖。双方一拍即合,到 2021 年初已经谈妥了 8 亿美元的订单,就差最后签字画押。 可谁能想到,美国突然跳出来搅局。华盛顿怕中国拿到技术后威胁它的航空垄断地位,时任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博尔顿亲自跑到基辅施压,明着暗示 “不终止交易就断援助”。 乌克兰本来就靠美国的军事援助撑着,哪敢得罪这位靠山?立马翻脸不认人,2017 年让国家安全局突击搜查马达西奇,硬找 “非法转移技术” 的证据,没找到证据也没关系,直接冻结股权交易。 2021 年泽连斯基更是下了狠手,先制裁天骄航空,再把马达西奇强行国有化,把咱们砸进去的真金白银当成了空气。 更憋屈的是,天骄航空不服气,跑到海牙仲裁庭索赔 45 亿美元,这笔钱里既有本金,也有错过的技术收益,结果还没等仲裁出结果,俄乌冲突爆发了。 俄军的巡航导弹直接把马达西奇的生产车间炸成了废墟,那些能造发动机的机器设备全成了废铁,这下连 “工业考古” 的机会都没了。 咱们之前储备的 400 台 AI-322 发动机看着不少,但架不住教练 - 10 战机的需求量猛增,国内空军要换装,外贸订单还排着队,阿联酋一下就订了 48 架,这些备用发动机用完了怎么办?虽然有国产 WS-17 当备胎,但本来能直接拿到成熟技术加速研发,现在只能自己从头啃硬骨头,进度至少慢了好几年。 除了航发这块硬骨头,大型运输机领域也藏着类似的遗憾。当年安 - 225 那架世界最大的运输机,乌克兰总统波罗申科都公开说中国对重启生产有兴趣,结果所谓的合作企业 “中国空域产业集团” 根本查不到正规注册信息,说要在四川泸州、广西贵港建生产基地,可这两地连飞机制造的底子都没有,纯属画大饼。 更可惜的是,那架备用的安 - 225 机体早就被拆了当零件库,机头 1998 年就换给了现役机,就算真想合作也没实物可研究。 等到 2022 年安 - 225 被战火炸毁,咱们连看一眼完整机体的机会都没了,虽然咱们有了运 - 20,但安 - 225 的 D-18T 发动机技术哪怕是借鉴一下,也能给 CJ-2000A 的研发省不少事,结果全成了泡影。 还有当年黑海造船厂的 “乌里扬诺夫斯克” 号核动力航母,苏联解体时就停在船台,要是能拿到图纸或者关键部件,咱们的核动力航母研发说不定能少走十年弯路。 可美国当年故意设套,骗乌克兰拆了船,等咱们反应过来想插手,船都成了废钢,只能看着核动力技术的窗口白白关闭。 现在回头看,这些遗憾本质上都是 “差最后一步”。瓦良格号能顺利买回来改造成辽宁舰,是因为当时国际环境还没那么紧张;歼 - 15 能拿到原型机,是因为那时候美国没把咱们的舰载机项目当重点。 可到了航发、核动力航母这种真正的核心技术上,美国的干预就下了死手,而乌克兰又顶不住压力,结果让咱们二十年的技术引进之路,留下了最刺眼的一块空白。 要是马达西奇的技术能顺利到手,说不定现在歼 - 20 的发动机早就实现 100% 国产化,外贸战机也不用再担心 “心脏” 被卡脖子;要是安 - 225 的技术能落地,咱们的战略投送能力能再上一个台阶。 可惜没有如果,这错过的不仅是几十亿美元的投资,更是至少五到十年的技术追赶时间,难怪军迷提起这事就觉得可惜。
不知不觉间,中国军力出现的一个变化!观察中国军力,不知不觉间出现了一个变化,看3
【8评论】【2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