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敬佩高志凯是“为国为民的外交官”,但一个事实常被忽略:他已离开外交部近20年,最高职级是参赞,并非大使。那他如今的“战场”在哪? 高志凯虽离开外交部近20年,但他的“战场”从未远离国家发展与国际博弈的核心,只是换了更贴近实际需求的阵地。 这些年他扎根智库、深耕媒体、涉足商界,用当年在外交舞台攒下的经验,在新领域持续发挥作用。 他最常露面的战场是各类国际论坛和智库平台,尤其是涉及咱们国家的主权与利益的场合。 之前菲律宾马尼拉举办的中菲关系论坛上,面对菲律宾官员和学者对黄岩岛、仁爱礁的主权主张,高志凯直接拿出了百年前的历史条约说事。 他当场点出东经118度线,说这是美西战争后,西班牙割让菲律宾给美国时定下的西部边界,后来的《华盛顿条约》《英美条约》都认这个线,连菲律宾1990年前的他们官方出的地图都标得清楚。而黄岩岛、仁爱礁全在这条线西边,按国际规矩根本不是菲律宾的地盘。 他还反问,要是菲律宾不承认这条线,那国家西部就没边界了,中国是不是也能往东扩?这话让菲律宾在场人员当场哑火,因为他说的全是联合国档案里存着的事实,由不得人不认。 这种用历史和法理“摆道理”的方式,比硬邦邦的抗议更有杀伤力,相当于在国际场合给对方上了堂“主权常识课”。 媒体评论台是他另一个重要战场,尤其是在中美博弈、台海问题这些热点上,他总能用直白的话把复杂局势讲明白。 之前西方总拿台海问题说事儿,还嘲讽中国外交“太软”,高志凯一句“中国会实现统一”的表态,直接让西方舆论炸了锅。 有人说这话太冲,但懂行的都知道,他是摸透了西方的话语套路——他们爱搞时间预言游戏,那就用同样的逻辑把主动权抢回来,意思是“不是我们要挑事,是你们越了界,时间不等人”。 他在央视英语频道做评论时也总这样,把“话语权”这事儿说得特实在:西方习惯绕弯子搞模糊表态,咱就得把话说明白,让普通老百姓知道中国的底线在哪,也让外界不敢随便试探。 这种“直球式发声”,把国际上的暗战变成了普通人能听懂的“明话”,帮大家看清背后的门道。 商界和经济领域的战场同样少不了他的身影。他现在是香港OBOR集团董事长,还管着能源安全研究的事儿,把外交经验用到了合作里。 有次国内一个团队跟外企合作,对方仗着有优势不断改合同条款,僵持不下的时候,高志凯给他们出了“明确底线、果断止损”的主意。他说谈判桌上的“仁义”是守原则,不是当软柿子,该亮剑就得亮。按这个策略做了之后,对方果然收敛了,最后促成了公平合作。 在能源领域,他也常提实际建议,就比如之前说的中韩海底隧道,虽然有争议,但他把地点选在烟台威海对接仁川,用途包括运货、通油气管道这些细节都想好了,还说要搞中韩合资共担成本,就是想通过互联互通帮中国和周边国家建更稳固的经济联系,这跟他当年搞外交时促进交流的思路一脉相承。 还有个容易被忽略的战场是“法理科普”。他是耶鲁法学院的博士,还是纽约州注册律师,懂国际规矩,又知道怎么跟国内外的人讲明白。 不管是南海问题拿条约说话,还是在国际场合解读中国政策,他都能把绕人的国际法条文变成普通人能懂的道理,比如把历史条约比作“分地合同”,说菲律宾越界就像占了别人合同里的地,理亏在先。 这种科普不是空喊口号,而是拿真正的文件和案例当依据,既能让国际社会听懂中国的立场,也能帮国内老百姓看清国际博弈的关键在哪。 说到底,高志凯的战场早就从外交部的谈判桌,扩展到了智库的研究室、媒体的评论席、企业的会议室。 虽然他的身份从参赞变成了学者、企业家、评论员,但他做的事没变:要么帮国家在国际上争理,要么帮老百姓看懂世界,要么帮企业在合作中不吃亏,用另一种方式继续着“为国为民”的事。 对于此事,大家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没想到,不是外交官的高志凯,一张嘴比硬茬还硬!在BBC采访美国议员,他直接
【7评论】【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