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不是华人国家,只是刚好华人占多数!”李显龙这番话在国际上激起千层浪。说得这么直白,这么决绝,仿佛生怕别人不知道新加坡要与中国划清界限。 为什么一个华人占74%的国家,要如此急切地否认自己的华人属性?答案就写在新加坡的建国史里,写在地图上的那个小红点上。 新加坡1965年被马来西亚“踢出”联邦时,几乎没人看好这个弹丸之地能活下来。没有资源没有市场,连喝的水都得靠邻国供应,周围全是穆斯林国家,强调华人身份简直就是政治自杀。 所以从建国第一天起,新加坡就选择了最务实的生存之道——拥抱西方体系,刻意淡化华人身份,这不是文化自卑,而是冷酷的政治计算。 这所1956年创办的学府曾是东南亚华人的文化骄傲,但新加坡政府1980年却把它并入了新加坡国立大学,最终完全关闭。官方理由是提升教育水平,实际目的就是消除华文教育的堡垒。 如今的新加坡,英语成了官方语言和工作语言,学校都用英文教学,年轻人更习惯说英语而不是华语,中文反倒成了“老祖宗的语言”。 新加坡能够在全球立足,靠的不是和中国的关系,而是与英美结盟。这个小红点上有美军军舰的停靠权,有西方的巨额投资,有全球金融中心的地位,所有这些都建立在西方信任的基础上。 如果新加坡被视为“海外中国”,这种信任瞬间就会崩塌。 所以李显龙说“不是华人国家”,根本不是说给中国人听的,而是在向英美表忠心:我是你们的人,放心吧。但这话听起来还是让人心里不是滋味,毕竟血浓于水,文化根源不是说断就能断的。 新加坡政府推行的是“去中国化”而不是“去华人化”,他们试图创造一种新型新加坡身份,既保留亚洲价值观,又拥抱西方体系。 这种走钢丝的平衡术确实带来了经济奇迹,但也给普通人带来了深刻的文化撕裂。 有些中国网友觉得这是忘本,但批评新加坡是“骑墙派”很容易,真正理解他们的处境则需要更多同理心。一个没有战略纵深的小国,生存在大国博弈的夹缝中,唯一的选择就是左右逢源。 新加坡努力维持种族平衡的用心体现在方方面面。 组屋政策规定每个社区里华族比例不能超过84%,马来族不超过22%,印度及其他族群不超过12%,通过住房分配硬生生打破了种族聚居的格局。 语言上把英语立为官方语言,削弱任何族群的主导地位,同时又让大家保留自己的“母语”作为安抚。春节、开斋节、屠妖节一个不落全都放假,真正做到文化共存、节日共享。 这些政策看似模糊了族群界限,实际上是在构建更牢固的国家认同。 但无论如何,文化血缘的纽带不会因此消失。新中两国始终有着“一家亲”的深厚情谊,两国都是以华人为主体的社会,这份理解与共鸣深植于血脉与文化之中。 新加坡的繁荣离不开中国崛起,从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到“一带一路”推进,新加坡都参与其中并受益良多。 李显龙自己也说过,新中合作对双方都有利,尤其在国际环境不稳时,这种关系给地区稳定带来确定性。 所以咱们也不用太过敏感,李显龙这话主要是说给周边国家和西方听的战略保证书,不是真要和中国划清界限。 在国际政治中,文化认同永远让位于国家利益,生存是第一位的,身份认同是第二位的。 对新加坡而言,“不是华人国家”不是文化宣言,而是生存宣言。 在这个弱肉强食的世界里,小国没有浪漫主义的空间,只有冷酷的现实计算。 理解这一点,你就能理解新加坡的所有选择。这个世界不是非黑即白的,有时候为了生存,不得不做出一些看似矛盾的事情。 新加坡的故事告诉我们,在国家生存和发展面前,身份认同是可以被塑造、利用甚至牺牲的战略资源。 咱们应该以开放包容的心态看待新加坡的选择,尊重其国家主权和发展道路,继续深化两国之间的友好合作,共同推动区域的和平与发展。 毕竟无论新加坡如何定义自己,它始终是我们重要的邻居和伙伴,这份邻里情谊不会因为一些外交辞令而改变。 参考资料:李显龙重磅表态:新加坡不是华人国家!全球震惊背后暗藏生存密码——网易新闻
万万没想到,中国今年竟在新加坡被围攻了,美国威胁中国不准武力改变台湾和南海现状,
【6评论】【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