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真的故事,或者叫事故,业内人士很多都知道。
读研那会儿,医院花了很大的代价,从外边引进了一个某外科博士后,据说特别厉害,SCI一大堆,各种课题也是拿到手软,但临床是真的不敢恭维,从本科就一直做实验,研究生,博士,博士后都是呆在实验室,直到被人才引进回国内,不知道有没有上过临床,反正手术做的一塌糊涂,还特别好面子。
做了一个囊肿的切除,不错,你没看错,就是囊肿,不是癌症,手术台上把大血管搞破了缝不住,也止不了血,其他助手建议请其他主任来救场子,被他拒绝了,一直在那儿缝,本来可能就是一两个小时就能完成的手术,做到晚上很晚,病人输了10 000多毫升的血和血浆,相当于把病人的血换了三四遍,还是没止住血,反而把创口越搞越大,反复折腾,把局部搞得一塌糊涂,根本就没办法继续做下去,最后实在是没办法了,另外一个主任下场来帮忙,已经没办法继续缝合了,只能拿纱布填塞之后封住止血,然后送进ICU。
后来这个患者在ICU呆了几天,还是死了,医院赔了一百多万好像,这个事情当时闹得挺大,全院通报,那个主刀医生被停了手术资格,也不准上临床,就是上上门诊,安心搞他的科研去了。
一些关于医院看病挂号的小建议:
现在这个科研成果和论文就是一切的年代,看病挂号更要小心了,特别是那种年纪轻轻,一大堆头衔,文章,课题,硕导博导的,名头越耀眼,越要小心,有没有科研厉害临床也很厉害的?有,但极少。头衔和实际能力可能差别极大。毕竟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科研厉害,临床还一样厉害。要是认识医院的人,最好是临床的,看病挂号之前听听医生的建议,咨询一下内部人士谁靠谱,谁真的在搞临床再挂号看病。
很多医生都主动或者被动的把大把的时间放在了科研上,真正临床搞得好的是那些一心搞临床的医生,但这类人很多都因为论文不够,课题不够,升不上去,职称很低,可能就是老主治或者副主任,这类人才是真正的把心思花在看病的人,是真正的医生,值得敬佩和尊重。
我导师经常念叨的就是一句话:你一定要把临床搞扎实,千万别把全部心思花到科研上去,那是看好病的前提下心有余力才能做的事情,你要是连临床都搞不好,就不要出去祸害人了,如果你只搞科研,临床一塌糊涂,你成就再高,都别来认我这个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