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外蒙古对中国人充满敌意,99%蒙古人反华剩下1%特别反华。 在中国北边那片广阔的草原上,蒙古国正纠结于一个巨大的难题:我是谁?我该往哪走?这个国家看待南边邻居的眼神,实在是复杂得很。 要说蒙古社会里那种对中国若有若无的疏远感,根子埋得特别深,根本不是这几年的事。 这得从上世纪30年代说起,那时候苏联的影响力铺天盖地,几乎是重新塑造了蒙古这个国家的自我认知。 教育是关键的一环,整整半个多世纪,教科书里都在系统性地讲述一个故事:中国在历史上是个“侵略者”,这个故事特别爱拿清朝说事,把那段历史简化成一种外来的压迫和统治,就这样,不信任的种子在好几代蒙古人心里发了芽。 在苏联的主导下,蒙古人放弃了自己祖祖辈辈使用的传统竖写文字,改用了西里尔字母,这一下,不仅让他们跟自己的古籍和历史传承断了线,更在心理上把整个国家推向了斯拉夫世界,离中国的文化圈子越来越远。 再加上1945年蒙古在苏联支持下独立,以及后来冷战时期,中国对其主权问题有过一些保留态度,这些事儿一层层叠加上去,就在两国之间砌起了一道厚厚的心墙。 中国现在是蒙古国最大、谁也替代不了的贸易伙伴,蒙古的经济,可以说就指着卖煤、卖铜这些矿产给中国。 这就像一把双刃剑,没有对华贸易,蒙古的经济就转不动,特别是2014年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提出来后,大笔的钱投进来修铁路、公路、电站,给这个国家的现代化按下了快进键。 但另一方面,这种几乎一边倒的经济影响力,让蒙古上下都觉得心里不踏实,很多人都在担心,经济上被绑得太紧,会不会慢慢地连说话的底气都没了?会不会最后沦为一个只能听话的经济附庸? 这种“被依赖”的恐惧感,给一些激进的民族主义情绪提供了温床,所以任何跟中国沾边的经济项目,都特别容易在蒙古民间引起轩然大波。 当俄罗斯的影响力渐渐退去,中国的分量越来越重时,现代蒙古的民族主义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强调“我和邻居不一样”来找到存在感的,那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独立意识,让他们在面对一个崛起的中国时,神经格外敏感。 为了不在地缘政治上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蒙古搞了个“第三邻国”的外交政策,拼命和美国这些西方国家拉关系,想以此来平衡一下身边这个大邻居。 这种身份的寻找,在社会上的表现五花八门,精英阶层虽然不像苏联时期那样亲俄了,但对中国的警惕心还在。 而一些像“白色纳粹十字”这样的小团体,虽然人不多,但行为很极端,他们打着保护“血统纯洁”的旗号,把对经济的失望和对未来的迷茫,都发泄到排外的暴力行为上,专门针对华人。 从2003年之后,英语取代了俄语,成了中小学的必修外语,这个小小的变化,其实也反映出这个国家正在努力地寻找一个新的文化坐标。 不过越来越多的政治家和学者开始明白,跟中国搞好关系,才是蒙古摆脱只靠卖矿过日子的困境、实现长远发展的唯一出路,他们知道,在今天的世界里,光靠耍脾气是解决不了吃饭问题的。 这种理性的回归,在老百姓的态度里也能看出来,随着中国的投资进入教育、医疗这些领域,普通人也开始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合作带来的好处,对中国的看法,也慢慢从一个抽象的“威胁”,变成了一个具体的“机会”。 可以预见,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蒙古跟中国的关系,还会是民族情感和现实利益的一场拉锯战。 从历史的对立面走出来,去拥抱现实的合作,似乎已经是这个国家最明智的选择。 蒙古正在非常艰难地学习,怎么在历史的阴影下,为自己趟出一条既务实又独立的路来。
为何外蒙古对中国人充满敌意,99%蒙古人反华剩下1%特别反华。 在中国
是逸屹呀
2025-10-02 17:35:19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