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中国一高级干部访日期间,不顾多人劝阻非要去靖国神社,回国后就被中纪委

世界今若在 2025-10-02 15:50:00

1985年,中国一高级干部访日期间,不顾多人劝阻非要去靖国神社,回国后就被中纪委开除了党籍,可他却说:我是清白的。   事情的起因其实很简单。   周而复觉得,既然要写抗日战争,就得亲眼看看那些曾给我国带来巨大伤害的日本甲级战犯到底是怎么被供奉的。   靖国神社,这个名字在我国人心里一直是个极其敏感的地方,里面供奉着很多二战时的日本战犯。   按理说,以他的级别和身份,这种地方是绝对不建议去的。   但他态度很坚定,直接带着自己的小本子就进去了,一边看一边记,没有拜,没有鞠躬,也没做什么出格的事,只是把看到的情况和战犯的名单详细记录下来。   他在靖国神社的“游就馆”里,认真地把甲级战犯的名字一一抄了下来,心里想的就是要把这些真实的细节写进自己的小说里。   可惜,他没想到的是,这短短一个小时的实地考察,回国后却引发了一场巨大的风波。   事情很快传回国内,组织上很快就展开调查。   最后,中央纪委给他下了处分,理由是严重违反外事纪律,认为他的行为有损国格人格,直接把他开除了党籍。   一个从延安时期就入党的老党员,几十年的革命生涯,因为这一次行动,被一纸处分否定了。   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尤其是高级干部的任何举动都会被放大。   组织上认为,他去靖国神社这件事影响太大,不管出发点是什么,都不能被接受。   周而复后来多次解释,自己并没有参拜,也没有做不合适的事,只是去采风、做资料收集,而且事先还向我国驻日使馆做过报备,没有人明确反对。   但这些解释始终没有被采纳,他的党籍被开除了,成了党外之人。   接下来的日子并不好过。社会上各种流言蜚语给他的晚年带来了很大困扰。   到了1999年,周而复已经86岁了,他终于决定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名誉。   他把那些诽谤他的杂志告上了法庭,法庭上他把事情经过讲得清清楚楚,坚决否认所有不实指控。   这一举动引起了中央的重视,相关部门开始重新调查当年的事件。   调查组查阅了当年的档案,核实了驻日使馆的文件,还看了周而复当年带回国的《万里长城》手稿,发现他确实是为了小说创作去靖国神社采集资料,小说内容和他记录的战犯名单、现场观察的细节高度吻合。   至于生活作风问题,调查组明确认定是子虚乌有,没有任何证据支持那些流言。     2002年9月18日,中央纪委下发了新的文件,给周而复恢复了名誉。   文件里明确说,他去靖国神社是为了文学创作,不存在拜祭和不良作风的问题。   考虑到他是高级干部,行为还是有不当之处,所以处分从“开除党籍”改为“留党察看一年”。   两年后,他在北京去世,享年90岁。   新华社发布的讣告中,称他为“我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   他用自己的坚持,守住了最后的尊严。   周而复靖国神社事件,其实是我国特殊历史时期对干部行为要求极高的一个缩影。   周而复的故事,今天再看,更多的是提醒我们:历史的清白需要时间去证明,真正做事的人不会被一时的误解打倒。   他一生为国家、为民族,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也给后来人树立了坚守信念、敢于担当的榜样。   参考:85年周而复参观靖国神社,回国党籍被开除,16年后中纪委决定平反——微博

0 阅读:0
世界今若在

世界今若在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