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总统正式宣布了。   10月1号,韩国总统李在明对外公布消息,明年的国防预算

天天纪闻 2025-10-02 15:46:37

韩国总统正式宣布了。   10月1号,韩国总统李在明对外公布消息,明年的国防预算要提到66.3万亿韩元,折算过来就是3355个亿人民币。   这笔军费可不是小数目,同比增长高达8.2%,创下近十年来的最大增幅。   韩国赌上66.3万亿韩元军费的选择,本质是被半岛安全困局推着走的战略豪赌。   最直接的压力来自北方邻居的导弹进展。2024年1月朝鲜试射的新型固体中远程弹道导弹,10马赫的突防速度和6000公里的射程,已经能把美军关岛基地和阿拉斯加基地纳入打击范围,这对韩国的防空反导体系构成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这种"导弹威慑焦虑"直接反映在军费的投向优先级上,李在明特别将"超精密高性能导弹"和"无人机"列为装备清单首位,这与俄乌战场和中东冲突中验证的非对称作战趋势完全吻合。   韩国军方正试图绕过传统军备竞赛,直接跳进"智能战争"的赛道,仅无人作战系统的预算就计划同比增长23%,目标就是实现2022年《国防改革方案》里"2026年组建无人机突击团"的蓝图。   而来自东边的日本同样让韩国不敢掉以轻心。日本2025财年防卫省申请的8.84万亿日元军费(约合4243亿人民币),不仅规模超过韩国,还明确要建设"SHIELD"沿岸防卫体系和量产高超音速导弹。   当日本持续摆脱和平主义立场强化"反击能力"时,韩国不可能坐视自身在东北亚军备竞赛中落后。   这种左右夹击的安全态势,让66.3万亿韩元的军费增长显得既突兀又合理,不跟着加码,就可能在地区力量对比中陷入被动。   这笔军费的投向藏着韩国更深的战略野心:摆脱对美国的军事依赖。李在明那句"独立自主,谋求和平与繁荣"的宣言,看似笼统却针对性极强。   就在军费宣布前,韩国刚拒绝了美国要求将防务费用分担额增至50亿美元的提议,而自主研发的KF-21战斗机成功首飞,更让首尔看到了军事自主的可能。   按照韩国国防部的计划,2026年要实现"完全作战能力"的全面验证,这次追加的军费正是为收回作战指挥权铺路。   但现实的尴尬在于,驻韩美军仍有2.85万人的规模,所谓"主导联合防御体系"本质上还是和美国讨价还价的筹码,这种"既要抱大腿又想当主角"的矛盾,让军费增长蒙上了一层不确定的色彩。   对李在明政府来说,这笔军费也是平衡国内政治的筹码。民调显示20至39岁年龄段民众中68%支持国防自主,这种民意基础让军事强硬路线有了生存空间。   但6.9%的青年失业率又像一盆冷水,暴露了韩国经济的现实困境。李在明刻意强调军费的"科技化"和"透明度",既是为了赢得国际社会认同,也是想通过军事科技的亮眼数据转移民众对民生问题的关注。这种"以军带政"的操作,本质上是用安全议题掩盖发展矛盾。   可这场豪赌的风险同样清晰可见。韩国越是加大无人机部署,朝鲜就越可能强化非对称作战能力,今年朝鲜试射新型巡航导弹就是直接回应,这种"无人机部署-导弹升级"的恶性循环只会让半岛更不安全。   而当韩国把"隐身技术"和"高超音速武器"作为发展重点时,周边大国必然会重新评估地区力量平衡,原本就复杂的东北亚安全格局将更加微妙。   更现实的问题是,3355亿人民币的军费投入,相当于韩国GDP的3.2%,长期维持这样的高强度投入,必然会挤压教育、医疗等民生领域的财政空间,最终可能引发新的社会矛盾。   说到底,韩国这66.3万亿韩元的军费增长,不过是用军事手段解决安全问题的权宜之计。   就像朝鲜的导弹无法彻底吓退对手,韩国的无人机军团也不可能带来绝对安全。半岛问题的本质是政治问题,靠砸钱买武器只会陷入"越扩军越不安全"的怪圈。   李在明政府眼下的选择或许能解燃眉之急,但要真正打破安全困局,最终还是要回到对话谈判的轨道上来,毕竟军事豪赌从来没有真正的赢家。

0 阅读:3

猜你喜欢

天天纪闻

天天纪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