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没有一丝一毫的中国血统,但是我有100%的中国心,我将用一生来报答中国。”印尼富商熊德龙虽是印尼和荷兰的混血儿,却坚称自己是中国人,无偿向中国捐款建校、医院和公共设施等超过4亿元。 熊德龙那句“没有中国血统却有100%中国心”的告白,从来不是空泛的口号,而是被养父母用半生疼爱与文化滋养喂大的真情。这个荷兰与印尼混血的婴孩,八个月大时就成了被遗弃在印尼福利院的孤儿,若不是广东梅州客家夫妇熊如淡、黄凤娇伸手相护,他的人生或许会与“中国”二字毫无交集。 可偏偏是这对靠面点铺维生、早已收养三个女儿的普通夫妻,用最朴素的方式,把“中国”刻进了他的骨血里。 刚被收养时,熊德龙就得了急病发高烧,福利院人手紧缺,黄凤娇干脆把他抱回了家。那一夜,夫妻俩几乎没合眼:黄凤娇守在灶台前熬草药水,扇蒲扇的手累得发酸,就换个姿势继续;熊如淡抱着哭闹的婴孩在屋里不停踱步,用粗糙的手掌一遍遍擦拭他滚烫的额头。 直到天光大亮,孩子的烧终于退了,夫妻俩才松了口气,这份豁出心力的照料,比血缘更早定下了亲情的基调。 家里日子本就拮据,可熊德龙的吃穿用度从没比姐妹差过,客家话成了他最先学会的语言,《增广贤文》成了睡前必听的故事。 黄凤娇教他背“为人不做亏心事,半夜敲门心不惊”,不是照本宣科,而是在他不小心打碎邻居的碗、吓得躲起来时,拉着他上门道歉,转头说“这就是老话里的踏实”。 养父熊如淡则爱讲《颜氏家训》,还总拿身边事当教材。有次邻居唐医生默默帮了疯癫的许家玲,却不肯接受家里的谢宴,熊如淡就趁机告诉德龙:“做好事不张扬,才是真善心”。 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比书本更有力量。每年年末,不管家里多紧巴,黄凤娇都要寄钱回梅州老家,有一年实在凑不出,她果断当了自己唯一的金手镯,只对德龙说“再穷也不能忘本”。这枚手镯换的钱,成了熊德龙对“根”的最初认知。 上学后,因为高鼻梁深眼窝的长相,熊德龙总被同学嘲笑“不是中国人”,他委屈地跑回家哭,黄凤娇立马拉着他找对方理论,斩钉截铁地说“他就是我亲生的,当然是中国人”。这句维护,像一颗钉子,把“中国人”的身份认同牢牢钉在了他心里。 十几岁时,他放学后就去面点铺帮忙,跟着养父学做生意,熊如淡从不让他走捷径,总说“做生意和做人一样,要本本分分”。后来他创业开海绵厂,养父教他的“诚信为本”,成了他最开始的生意经。 养父母从不说大道理,却用每一个日常动作诠释着客家精神。熊如淡会把刚出炉的热包子分给乞讨的孩子,黄凤娇会帮独居的老人缝补衣物,这些细碎的善意,让熊德龙看懂了“重情重义”不是空话。 成年后第一次回梅州,踏上养父母魂牵梦萦的土地,他抓起一把黄土就跪了下去,眼泪止不住地流——这里没有他的血缘,却有养父母用一生守护的牵挂。 这份牵挂,成了他后来数十年慈善的源头。他以养父之名建德淡长廊,以养母之名盖凤娇教学楼,把对养父母的感恩,变成了对中国的回馈。养母病危时,他扔下雅加达报业的巨额订单,回家照料数月;养母去世后,他守孝四十九天,天天跪在坟前流泪。 有人调侃他“长着外国脸,操着中国心”,他反倒觉得这是最好的评价。三十多年捐出超4亿,建学校、修医院、架桥梁,不是为了虚名,只是想守住养父母教他的“不忘本”。 说到底,熊德龙的中国心,是黄凤娇熬草药的烟火气熏出来的,是熊如淡讲家训的语调刻出来的,是那枚典当的金手镯换回来的。 血缘从不是认同的标尺,就像他在电视剧《亲亲中国爹娘》里的独白:“我没有一滴中国人的血,但我有一颗百分之百的中国心”,这份心,是养父母用爱浇筑的,比任何血缘都更滚烫、更坚定。 这篇从新的细节切入展现了养父母对熊德龙的影响,若你觉得某些案例还需补充,或想调整调侃的语气轻重,欢迎随时告知。 对于此事,大家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我没有一丝一毫的中国血统,但是我有100%的中国心,我将用一生来报答中国。”印
真实安德烈
2025-10-02 14:14:49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