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报应来得太快!英国刚承认“巴勒斯坦国”,巴勒斯坦转身就向英国开出两万亿英镑的天价赔偿单。有些人看似可怜,却永远不值得你对他好! 最新消息:巴勒斯坦正式获得国家承认后,巴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马哈茂德·阿巴斯随即依据国际法,就英国在1917年至1948年统治期间所占土地,向英方提出巨额索赔,估值高达两万亿英镑。 这金额换算成人民币得有近19.2万亿,相当于把几个中等国家的GDP捆在一起扔了过去。可这事真算不上巴勒斯坦“翻脸快”,要论根源,全是英国自己在1917年埋下的雷。 当年一战正酣,英国为了抢奥斯曼帝国的地盘、拉犹太势力撑腰,扔出个模棱两可的《贝尔福宣言》,嘴上说“支持犹太人建民族之家”,却绝口不提这片土地上早有世代居住的阿拉伯人,这操作跟把别人家房子许诺给外人没两样。 1918年英国拿到巴勒斯坦委任统治权后,更是把“利己主义”玩到了极致。首任专员直接派了英籍犹太人赫伯特・塞缪尔,政策彻底偏向犹太移民,敞开大门让欧洲犹太人涌入。 短短三十年,巴勒斯坦的犹太人口从1918年的5.6万飙到1948年的70多万,占比从9%冲到30%。这些移民拿着英国背书的文件大量收购土地,把阿拉伯农户从祖祖辈辈耕种的土地上赶出去,当地的家庭手工业被冲得稀烂,失业的阿拉伯人堆成了山。 等到1936年阿拉伯人实在忍不下去发动起义,又被英国军队狠狠镇压下去。 更讽刺的是英国的政策翻脸比翻书还快。二战前为了拉拢阿拉伯势力,突然改唱“限犹”调子,发白皮书说要控制移民、保护阿拉伯人土地,可没过多久又管不住犹太移民潮。 等到犹太武装炸了大卫王酒店、烧了海法炼油厂,英国扛不住了就拍屁股走人,1948年扔下烂摊子跑路,直接导致70万巴勒斯坦人成了难民,这一天被巴勒斯坦人定为“灾难日”。 耶路撒冷市郊的Lifta村就是缩影,3000村民被迫逃离,450栋房子只剩55栋,子孙后代连回家的权利都没有,如今联合国登记的难民已达500万,比以色列总人口的一半还多。 巴勒斯坦这次索赔可不是空穴来风,国际法上早有先例。韩国法院就曾判日本企业赔偿二战强征的劳工,哪怕有《韩日请求权协定》,法院照样认定个人索赔权没消失,三菱重工、新日本制铁都得掏钱,每人赔偿从8000万韩元到1亿韩元不等。 韩国“慰安妇”索赔案更明确,国家不能用协议剥夺个人对殖民罪行的索赔权,只要是违反国际法的危害人类罪,就算过了几十年照样能追讨。 英国在巴勒斯坦的统治本质上就是殖民掠夺,强占土地、制造民族矛盾、留下难民危机,跟日本在朝鲜半岛的殖民行为性质没差,巴勒斯坦按这个逻辑索赔完全站得住脚。 两万亿英镑的估值看着吓人,其实都是实打实的损失清算。光是1948年被夺走的土地,如今的市场价就已翻了上千倍,再加上近百万难民七十多年的安置费、被摧毁产业的补偿金,算下来这个数字并不夸张。 英国当年靠殖民掠夺积累原始资本,如今却想靠“承认国家”赚个好名声,哪有这么便宜的事?就像韩国劳工告赢日企那样,殖民时代欠下的账,从来不是“时间久了”就能一笔勾销的。 英国大概现在才明白,有些“好”根本不是真心实意,不过是权衡利弊后的权宜之计。当年把巴勒斯坦当棋盘随意摆弄,如今被人按国际法讨账,与其说巴勒斯坦“不可怜”,不如说英国这“报应”来得一点都不冤。 毕竟谁也不会忘了,代尔亚辛村的107名妇孺是怎么死的,Lifta村的村民是怎么被迫流亡的,那些失去土地的阿拉伯人是怎么在贫困中挣扎的。这些旧账,早该有人来算清楚了。
1935年,土匪黑七提出要与红军单挑,何子友去迎战,她对黑七说:“比武如果我赢了
【7评论】【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