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敬佩高志凯是“为国为民的外交官”,但一个事实常被忽略:他已离开外交部近20年,最高职级是参赞,并非大使。 有些人可能认为,外交官的价值就体现在他们在岗位上的头衔、权力和对外谈判的场面。 但如果我们放眼当下,看看高志凯这位已经离开外交部近二十年的人,你会发现他的人生轨迹,正是中国新型外交道路的代表。 高志凯的经历,给我们带来了一个非常深刻的启示:外交的方式不止于传统的“外交部”。 这个变化不仅仅是在个人职业生涯中的突破,更是在整个国家外交战略中一次大胆的尝试。 他没有继续在外交部继续向上爬,而是选择走出了另一条路。他走得更远,看的更广,也影响得更深。 高志凯毕业于耶鲁大学法学院,这样的背景让他具备了超常的国际视野,从最初的外交部参赞,到进入华尔街律所,他的跨界之路堪称典范。 尤其是他参与成立中金公司、参与多项大规模海外并购、直面国际能源战场的时刻,才让人真正看到了高志凯身上的不一样。 他不仅仅在外交领域施展拳脚,更是在金融、能源、科技等多个领域影响着国际格局。 记得在2004年,当中海油想要收购美国优尼科时,正遭遇了美方政治阻挠。 而高志凯就带领团队从合规框架内找到了突破口,虽然最后收购未能完成,但他却为中海油的海外并购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甚至有专家认为,正是这些策略性的法律操作,才使得中国的国企能够在全球市场上越来越有话语权。 对于高志凯来说,外交的真正价值,从来不只是挂上“大使”两字的身份。他曾在一次国际论坛上精准指出:“我们做外交,不能像数绿豆那样斤斤计较,得用智慧去解决问题。” 这番话表明,他对“外交”有更深的理解,不仅仅是典型的政府间交流,也包括民间与企业层面的合作,甚至是智库与媒体的舆论战。 高志凯的足迹正是从外交场所走向了更加广阔的舞台——全球化智库副主任、跨国企业顾问、私募基金领袖,他的目标从未局限于国家之间的协定,而是试图塑造出一个更符合中国利益的国际规则。 这些年,高志凯多次站在国际媒体上,成为了中国立场的代言人,特别是在2015年,当中美贸易战初见端倪时,他就通过多场国际电视辩论,把中国的立场表达得简洁明了。 他用数据和逻辑精准回应对方,摆脱了传统外交的“含蓄”,以更加直接、实用的方式赢得了全球观众的认可。 他在“舆论战”上的成功也堪称典范,尤其是在面对西方媒体时,他常能通过一个简单、精准的反问或举例,轻松戳破对方的逻辑漏洞。 记得他在BBC的采访中,面对主持人的提问时,他毫不慌张,反而用一个简单的问题让对方哑口无言:“如果加州宣布独立,美国会允许其他国家对加州出售武器吗?”这一问题既简洁又深刻,把西方的双重标准暴露得淋漓尽致。 如果你仔细分析高志凯的这些行动,会发现他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外交官。 他在全球化背景下的行动方式、在商业、科技、能源等领域的跨界实践,才真正体现了新时代外交的潜力。 他用自己的方式推动着中国的“软实力”,把传统外交的局限打破,让国际间的对话不再局限于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谈判桌,而是通过更加多元化、灵活的方式,推动中国在全球话语权的提升。 不管是在国际论坛上的激烈辩论,还是在战略性投资领域的举措,高志凯的影响力不再局限于政治圈。 他的战略眼光和敏锐洞察力,为中国提供了不同于传统外交的全新思路,这样的外交不仅仅是为了外交本身,更是为了更好地为国家争取利益,增强国民的国际认同感。 高志凯的故事给我们带来的,不仅是对个人成长的启发,更是对国家未来外交路径的深刻反思,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今天,中国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旁观者”。 无论是从国家政策、企业发展,还是文化传播,每个领域的中国声音,都在以更加灵活和有效的方式传递到全球。 这种外交方式,已远远超越了“头衔”和“职位”,而是从每个中国人的角度出发,逐步在全球舞台上铺设一张更广阔的中国网。 用高志凯的话来说,“爱国不需要固定岗位。”这一句话,精准地点出了新时代外交的真谛。 新时代的外交,是每个普通人在自己的岗位上通过自己所能做的事情,推动国家的进步与发展。 不管你是企业家、学者,还是普通人,只要心中有家国情怀,影响力就能在全球舞台上发光发热。 中国的外交,不再是某些特定身份、某些特定人群的专属,它正在成为每个中国人的责任和使命,任何有智慧、有能力的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方式为国家出一份力,发出属于中国的声音。
高志凯“外交摊牌”,当面警告美国学者:中国的军队,不是为邻国准备的,是专为“消灭
【94评论】【98点赞】
Sunny
我就想问问,战忽局局长需要什么头衔?什么头衔有战忽局局长的头衔含金量高?高局长是有大智慧,高瞻远瞩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