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香港,贺龙之子贺鹏飞,看四下没人,闪身冲进一间商人办公室,凑到那人

悠然话史 2025-10-01 23:32:20

1998年,香港,贺龙之子贺鹏飞,看四下没人,闪身冲进一间商人办公室 ,凑到那人耳边,压低声音说:“我看上了一件大家伙,得你掏钱帮忙买!”   2012 年 9 月 25 日,大连港的海风带着特殊的意义,当 “辽宁舰” 舰岛上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时,岸边人群中,徐增平悄悄抹了抹眼角。 他穿着朴素的夹克,混在欢呼的人群里,没人知道这个低调的老人,曾为这艘航母倾尽家财。 看着 “辽宁舰” 缓缓驶离港口,他的思绪回到 1998 年那个香港的午后,贺鹏飞将军坚定的眼神仿佛还在眼前,那句 “为国家做事,不计代价” 的承诺,他用半生时间践行。   1998 年香港中环的办公室里,贺鹏飞将军将一份 “瓦良格” 号的资料推到徐增平面前,指尖在 “苏联解体后停工” 的字样上停顿许久:“乌克兰急需资金,这是我们的机会,可国际环境复杂,只能靠民间力量出面。” 徐增平看着资料里航母的设计图,想起自己在部队服役时的经历,当即点头:“将军放心,我来办。” 为了给收购 “瓦良格” 号披上 “合法外衣”,他在澳门注册旅游娱乐公司,对外宣称要打造 “海上娱乐城”,可背后的压力只有他自己知道 。 竞争对手不仅有美日韩的企业,还有国际势力的阻挠。 为筹措资金,他变卖了香港的两套房产,甚至抵押了公司的核心资产,身边人劝他 “别冒这么大风险”,他却只说:“国家需要,这点风险算什么。”   同年冬天,徐增平带着团队抵达乌克兰基辅,拍卖会前的一个深夜,他邀请乌克兰造船厂的总工程师吃饭。 酒过三巡,他借着酒意说:“我知道这艘航母对贵国的意义,可闲置在船坞里太可惜,我想让它发挥价值,也希望能拿到完整的设计图纸,方便后续改造。” 或许是徐增平的诚意打动了工程师,或许是对方也不愿看到航母就此荒废,总工程师最终同意提供图纸,但要求 “分批运输,避开监管”。 那段时间,徐增平每天凌晨都要去仓库清点图纸,40 吨的图纸装了整整 28 个木箱,他亲自押运送往中国,每过一个海关,都要小心翼翼应对检查,生怕出一点差错。 当第一批图纸顺利抵达国内时,他第一时间给贺鹏飞将军打电话,电话那头,将军的声音带着难掩的激动:“好,好,辛苦你了! ” 1999 年 7 月,“瓦良格” 号在拖船牵引下驶离黑海造船厂,可刚到博斯普鲁斯海峡,就被土耳其拦下。“影响航道安全” 的理由背后,是国际势力的施压。 徐增平陪着中国谈判团队往返于中土之间,土耳其提出 10 亿美元保证金的苛刻条件,谈判陷入僵局。贺鹏飞将军在国内不断协调资源,一边推动中土经济合作,一边争取国际社会的理解。 那段时间,贺鹏飞的身体已经出现问题,却仍坚持每天开会到深夜,甚至在医院输液时,还在修改谈判方案。 2001 年,当中土终于达成协议时,贺鹏飞却因病情加重住进了医院,他躺在病床上,让工作人员每天汇报 “瓦良格” 号的动态,直到生命最后一刻,还在问 “航母什么时候能到中国”。 2002 年 3 月,“瓦良格” 号抵达大连港,改装工作随即展开。 工程师李建国记得,第一次登上 “瓦良格” 号时,甲板上满是锈迹,船舱里的设备大多损坏,面对数千个技术难题,团队里没人退缩。 为攻克甲板焊接技术,李建国带领团队连续三个月住在船厂,反复调整焊接参数,手上的烫伤好了又添新伤,最终研发出适合航母甲板的特种焊接工艺。   如今,“辽宁舰” 已成为中国海军的核心力量,多次完成远洋训练任务,中国自主建造的航母也相继服役。 徐增平早已淡出公众视野,公司破产的债务他用多年时间还清,从不主动提及自己的 “功臣” 身份,只是偶尔会去大连港看看 “辽宁舰”。 有人问他后不后悔,他总是笑着说:“看到国家海军强大,比什么都值。” 大连船厂的纪念馆里,贺鹏飞将军的照片摆在显眼位置,旁边放着他生前用过的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航母发展的规划; 李建国仍在从事航母相关的研发工作,他培养的年轻工程师已经成长为团队的骨干,继续为中国航母事业贡献力量。 从 “瓦良格” 号到 “辽宁舰”,从黑海到渤海,这艘钢铁巨舰的旅程,藏着无数人的深情与坚守。贺鹏飞将军的远见、徐增平的付出、李建国等工程师的钻研,共同铸就了中国航母事业的起步之路。 如今,当中国航母编队驰骋在大洋上时,那些为航母事业奋斗过的人,用自己的方式,见证着中国海军从弱到强的蜕变,也书写着属于中国人的 “深蓝梦想”。     主要信源:(荔枝网新闻——田柳观察|首发福利高清大图:揭秘辽宁舰的前世今生)

0 阅读:29
悠然话史

悠然话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