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苏联将所有的驰援的科学家全部撤走,临走前,一位苏联专家说“有你们的王就够了”,1964年才懂这话藏着多大底气! 1960年的核研所,愁云压得人喘不过气。苏联专家走得急,核心图纸、实验参数打包得干干净净,桌上半杯红茶还冒着余温,可留下的人看着空荡荡的实验室,心里凉半截。 刚毕业的小李攥着抄了三个月的半页公式,指节都泛白——之前跟着专家打下手,核心计算碰都碰不到,现在对着这半页纸,连下一步该算啥都懵。 有人蹲在墙角抽烟,烟蒂堆了一小堆:“没设备没数据,就靠咱们这几台算盘,还想搞原子弹?”这话没人反驳,那会儿全国缺资源,研究所连台正经计算机都没有,跟苏联的技术比,真跟拿木棍拼大炮似的。 就在大伙没辙的时候,“王京”来了——没人知道他就是国际上有名的王淦昌,为了项目,他连名字都改了,家人只知道他“去外地干活”。他穿着洗得发白的中山装,手里攥着旧笔记本,往实验室中间一站:“他们能带走图纸,带不走咱们记在脑子里的东西!之前一起做的实验,谁哪怕记着一个数、一个细节,都跟我说说!” 一开始没人敢应声,直到他翻到笔记本某页:“上个月测铀-235裂变截面,他们报582靶恩,咱们复核差0.3个单位,有人有印象吗?”小李突然站起来:“王老师!我记着!我当时特意画了圈!”就这么着,王淦昌带着大家“捞数据”——你记着实验温度25.6度,他忆起公式推导步骤,哪怕是“好像压强超了一点”这种模糊印象,都拿出来反复对。晚上实验室飘着烤红薯香,他把自己的那份掰一半给小李:“别急,咱们多核对一次,就少走一步弯路。” 没检测仪器,他领着人用化学分析法硬扛,手被硝酸烧得发红,用水冲完接着干;粮食紧张,他把粮票省下来塞给家里负担重的同事,自己啃窝头 有人累得发烧,他背着往医院跑,回来还替人算数据到天亮。有人问他图啥,他头都没抬:“国家没原子弹,别人就敢欺负咱。咱们多快一天搞出来,国家就多一分底气,这点苦算啥?” 1964年10月16日,罗布泊升起蘑菇云,实验室里的人抱着哭成一团。这时才懂苏联专家的话:“有王就够了”,不只是说王淦昌厉害,更是因为他能聚起一群敢跟绝境死磕的中国人——放弃高薪的、隐姓埋名的、用算盘敲数据的,每个人都是“顶梁柱”。
1960年,苏联将所有的驰援的科学家全部撤走,临走前,一位苏联专家说“有你们的王
森林中洒落的阳光
2025-10-01 22:45:29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