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我国种植了600万亩蓖麻,蓖麻毒性是砒霜的1.4倍,为什么还要种? 七十年代,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场种植蓖麻的高潮,那一年全国种了将近600万亩。 很多人不理解,蓖麻这种植物既没有粮食作物的口感和产量,也不像传统经济作物那么受欢迎,而且它带有剧毒,蓖麻毒素的毒性比砒霜还要强上1.4倍。 既然这样,为什么国家还要下大力气大规模种植蓖麻? 蓖麻籽榨出的油,是一种很有特点的植物油,叫做蓖麻油。 别的植物油一般用来吃,像花生油、菜籽油、芝麻油,但蓖麻油基本没人用来炒菜,而是在工业领域大显身手。 它常被用作润滑油、涂料、塑料、化妆品、医药等领域的重要原料。 尤其是作为润滑油,它在高温和低温的极端环境下都能保持稳定。 就拿航空发动机和精密仪器来说,普通润滑油在高空低温下容易凝固,在高温下容易碳化,但蓖麻油能稳定工作,这一点在上世纪是极为关键的。 大家要知道,彼时中国的工业体系还处在艰难起步阶段,很多关键技术受制于人,尤其是航空、军工这些领域,润滑油如果完全依赖进口那就等于是把咽喉交给别人,所以必须自己掌握蓖麻种植和加工。 除了润滑油,蓖麻油还能通过化学反应衍生出一系列工业原料,比如经过氢化处理可以生成氢化蓖麻油,用于制造增塑剂、密封剂,经过脱水处理可以生成脱水蓖麻油,用来生产涂料和合成树脂。 这些产品在国民经济的方方面面都有用,涉及轻工、纺织、塑料、橡胶等一系列行业。 换句话说,蓖麻就是那种看上去不起眼,但却能盘活一大堆产业链的植物资源。 在当时工业原料极度稀缺的情况下,蓖麻完全具备被国家战略性推动的价值。 蓖麻还有一个特点,就是适合在边际土地上种植,对土壤条件要求不高,非常耐旱。 在六七十年代,粮食作物毕竟是第一位的,有限的好耕地自然优先用来种粮。 蓖麻可以利用那些没法大规模种粮的所谓“边地”种植,不会和粮食争地盘,却能为国家提供宝贵的工业原料,这就是当时推广蓖麻的重要考虑。 事实上,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全国各地大搞蓖麻种植,农村中随处可见这种植物,当时的农村学校里还组织学生们种蓖麻,国家层面也有明确的推广政策。 蓖麻产业化还能推动相关化工产业的发展,因为蓖麻油有非常独特的脂肪酸结构,被誉为“化工味精”。 像塑料工业、涂料工业、医药工业里,很多关键产品都离不开它。 当时中国在化工领域基础薄弱,任何额外的可替代性原料都是稀缺资源,而蓖麻恰好能成为突破口。 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国家在战略上选择蓖麻,是希望借此带动一整套产业体系,而不是单纯为了解决一个润滑剂的问题。 那蓖麻毒性这么大,会不会对农民造成危险呢?的确,蓖麻毒素,在生物化学界臭名昭著,是一种强毒蛋白,极小剂量就能致命。 但蓖麻油本身并不含有毒素,毒素主要集中在榨油后的压榨饼或者种子残渣里。 换句话说,只要种植环节中不误食蓖麻籽,本身风险并不大。 那一代人种蓖麻其实是为了打下工业化的基础,这就好比改革开放后我们拼命建出口加工区,出口创汇是其一,重要的是通过这种方式建立完整的制造业链条。 蓖麻种植在当年承担的角色,就是帮助我们在化工和工业原料领域摸到那条“不可或缺”的生产线。 事实也证明,虽然后来随着国际环境变化和石油化工发展,蓖麻种植面积逐渐减少,但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全国上下种下的数百万亩蓖麻,确实在关键时刻保证了我们在工业原料上的供应安全。
老头也不行啊,种什么滞销什么🤣👌
【1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