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和谈陷入僵局,普京向俄军下达命令,3个月内征兵13.5万人,俄罗斯准备打一场大战? 普京一纸秋季征兵令,让全球的目光再次聚焦俄罗斯。命令要求年底前招募13.5万名士兵,这可是2016年秋季征兵15.2万人以来,俄军秋招规模最大的一次。再加上今年春季创下的16万征兵纪录——那是2011年秋季后从未有过的高峰。 两场征兵下来,俄军兵力补充力度堪称近年罕见。这不禁让人发问,俄乌和谈已然僵局,如此大规模征兵,难道俄罗斯真要为一场大战拉开架势?“兵者,国之大事也”,征兵规模从来不是随便定的数字,背后藏着对局势的精准判断。 俄罗斯今年的征兵力度,显然是其扩军计划的关键一步。早在之前,俄政府就放出消息,要在2026年把俄军规模扩充到150万人,而当前的持续征兵,正是朝着这个目标加速狂奔。 要知道,俄军此前总兵力约100万,短短几年要增加50万兵力,这样的扩军速度,在和平时期几乎不可想象。谁都清楚,俄乌和谈早已陷入死胡同。 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虽曾表态愿在保障自身利益前提下寻求妥协,但现实是双方在领土、安全等核心问题上寸步不让,谈判桌前早已没了实质进展。普京政府显然看透了这点,与其在谈判桌上空耗,不如在战场上站稳脚跟。 这次征来的13.5万新兵,未必都会直接扑向前线——俄军向来有义务兵不参与一线作战的惯例,但他们的作用同样关键。守卫漫长边境、维持乌东占领区秩序,这些活儿都需要人手。 把这些“后方岗位”填满,才能把经验丰富的志愿兵解放出来,全部投入到四个战场的拉锯战中。毕竟前线每天消耗巨大,乌克兰方面估算,俄军单日作战直接消耗已达1.72亿美元,比去年增长超20%,没人手根本撑不住这样的消耗战。 更深远的考量,藏在对国际局势的预判里。如今的世界早已不是“各自安好”的格局,北约东扩的脚步从没停下,芬兰、瑞典加入后,北约的东北翼直接抵近俄罗斯边境。 俄防长绍伊古都已明确提出要重建莫斯科军区和列宁格勒军区,就是为了应对这种新威胁。普京政府心里门儿清,与北约阵营的摩擦可能不是短期事儿,更大规模的对抗随时可能上演。 这种时候,手里没支规模庞大的军队,腰杆都硬不起来。军事专家亚历山大·巴尔托什就直言,俄罗斯确实需要更强大的军队来对抗北约,而这次扩军的核心力量,正是那些在乌克兰战场摸爬滚打出来的老兵。 可扩军哪是嘴上说说那么简单?这背后是真金白银的投入。俄罗斯2024年财政总收入3740亿美元,军费就占了1500亿,足足40%的国家财政都砸进了战场。 持续三年多的战争已经造成累计1820亿美元的赤字,年均超600亿,政府只能靠发债、动国家福利基金来填窟窿。现在还要扩军到150万,不光要养这百多万人的吃穿用度,还要配套武器装备、建训练场、改训练计划,绍伊古还计划组建10个新师、多个航空兵旅和炮兵旅,这些都是烧钱的无底洞。 钱从哪儿来?羊毛终究出在羊身上。西方制裁下,俄罗斯油气收入虽还能撑住基本盘,但技术封锁让高端武器产能上不去,大量青壮年被征走,民用产业又遭遇劳动力短缺的冲击,通胀更是压得老百姓喘不过气。 所谓的“战时繁荣”不过是军工集团的假象,整个经济结构都在失衡。这种“勒紧裤腰带扩军”的日子,能撑多久?有人说俄罗斯是“穷兵黩武”,可换个角度想,这也是被逼出来的选择。 乌克兰靠外援续命,特朗普虽断了经济援助,却愿意卖军火,欧洲国家也还在输血;北约在俄罗斯周边排兵布阵,新军区、新部队不断落地。俄罗斯若不扩军,难道坐以待毙?只是这种“以军为先”的策略,终究要付出代价。 民生和军事就像天平的两端,一边太重,另一边必然失衡。现在俄罗斯老百姓或许还能忍受,但长期下去,怨气只会越积越多。俄不可能不清楚这其中的风险,但他还是选择了这条路。 13.5万新兵的征兵令,既是对俄乌战场的回应,也是对北约的警示。这不是一时冲动的决定,而是对长期对抗的准备。扩军到150万,组建新军区和新部队,每一步都在为“打大仗、打久仗”铺路。 只是战争从来没有赢家,持续的消耗战早已让双方精疲力尽。俄罗斯的扩军或许能稳住战场局势,却解不了经济的困局;北约的施压或许能遏制俄罗斯,却也加剧了全球动荡。 13.5万新兵即将踏入军营,他们的到来能改变战局吗?俄政府又能在扩军与民生之间找到平衡吗?这些问题的答案,恐怕只能交给时间。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这场军备竞赛的漩涡里,没有谁能全身而退。
俄“反侵略”之战即将打响,普京签下总统令,对中国只有一个要求9月29日,普京
【51评论】【12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