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干不过一个公司。 ” 窦文涛偏不信。 2023年,他把工作室升级成“文涛文化”,还是独资,账上只雇自己。 新节目《文涛夜话》跟腾讯视频签分账——播得好才有钱,播不好喝西北风,典型的“个人对赌”。 同期,鲁豫悄悄签下十位新人,公司估值翻三倍;杨澜把阳光媒体送上市,敲钟那天股价涨48%;李静早不靠采访赚钱,她当基金合伙人,一笔退出就够买下一档综艺。 数据更扎心:艾瑞说,机构化主持人商业价值平均高出47%,平台新规则把个人流量分成砍到18%。 一句话,单枪匹马,分钱池子越来越小。 可窦文涛的《圆桌派》第六季还是破亿播放,豆瓣9.2分。 观众认他的味儿,品牌方却嫌他“没套餐”——要谈商务,得先加他微信,再等他手写报价,效率低到让PR抓狂。 行业出了折中方案:MCN推“IP合伙人”,不签卖身契,只组项目小队,策划、商务、运营一次配齐,播完散伙,下次再聚。 撒贝宁的“香蕉计划”就这么干,央视资源照用,外面活也照接。 窦文涛最近松口:“在找平衡点。 ”翻译过来:想试试轻合作,但又怕人多嘴杂,把圆桌聊成会议室。 留给他的窗口期不长。 中视频赛道正热,B站、视频号撒钱抢15-30分钟深度内容,平台明确要求——得先有个机构背锅,才给流量券。 单干是情怀,可情怀填不饱团队。 下一步,他要么继续一个人硬撑,看着同行估值起飞;要么挂个小公司招牌,雇三五死忠,把商务丢出去,自己只负责开口说话。 观众只关心更新,资本才看股权结构。 窦文涛的倔强,还能撑几季,拭目以待。
国铁没说“定北线”,但所有动作都指向了这个结果。武汉到南昌的高铁,南北两条线争
【1评论】【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