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工程师成长路线图AI工程师学习路径
这张图用8步理清“成为AI工程师”的完整路径。
上次的AI工程师成长路线图()偏技术,这次的图则更基础,也更清晰。
1 打好底层基本功:
这一阶段包含两块内容:
- 编程和机器学习基础:Python、Bash、(可选Typescript)、基础统计学、常见ML模型;
- 观测与评估:包括埋点、接入观测平台、评估Agent输出效果,尤其是AI Agent Evaluation(智能体评估)是系统上线前的关键环节。
2 掌握LLM API调用方式:
理解大模型的服务调用,重点掌握几个核心概念:
- 不同类型的LLM(如base、chat、多模态);
- Structured Outputs(结构化输出);
- Prompt Caching(提示词缓存,用于提速和降低成本);
- 多模态模型(例如图文输入输出)。
目标是能高效、结构清晰地调用模型服务,搭建基础能力模块。
3 理解模型改造方法:
从“调模型”走向“改模型”,三种常用方式是:
- Prompt Engineering(提示词设计);
- Tool Use(外部工具调用);
- Finetuning(模型微调,适配特定任务)。
4 掌握存储与检索方式:
RAG(Retrieval-Augmented Generation)系统的核心在于“信息喂得好”。这部分要搞清楚:
- Vector DB(向量数据库);
- Graph DB(图数据库);
- Hybrid Retrieval(混合检索);
- Metadata Handling(元数据处理)。
数据怎么存、怎么取,直接影响生成结果的准确度和相关性。
5 理解RAG与Agentic RAG流程:
从数据处理到内容生成,这一阶段关注RAG系统全链路:
- Data Preparation(数据预处理);
- Data Retrieval & Generation(信息检索与内容生成);
- Reranking(二次排序,提高命中准确率);
- MCP(Multi-Context Prompting,多上下文提示):提升多轮对话质量;
- LLM Orchestration Frameworks(LLM编排框架,如LangChain、LlamaIndex)。
相比基础RAG,Agentic RAG在结构上更复杂,模块更多,但也更灵活。
6 理解AI Agent设计逻辑:
AI Agent是“可以执行动作”的智能体,这一步让你从“语言模型”走向“Agent系统”:
- Agent Design Patterns(Agent设计模式);
- Multi-Agent Systems(多Agent协同);
- Memory(Agent的记忆系统);
- Human in/on the loop(人类参与控制);
- A2A、ACP等Agent通信机制;
- Agent Orchestration Frameworks(多Agent调度框架)。
这一步的目标是让Agent不仅能答题,还能“自主完成任务”。
7 补齐工程部署能力:
一个能上线稳定跑的AI系统,背后离不开这些基础设施:
- 云服务部署、CI/CD流程、模型路由策略;
- LLM部署与资源调度;
- 守护机制与安全边界设定。
另外,两大模块在部署环节不可忽视:
- Security(安全机制):包括Guardrails(输出限制)、LLM应用测试、安全与伦理控制。
8 探索前沿玩法:
当上述能力已具备,可以进入一些更进阶的方向:
- Voice & Vision Agents(能听会看的多模态Agent);
- Robotics Agents(连接物理世界的AI机器人);
- CLI Agents(控制终端命令的Agent);
- Automated Prompt Engineering(提示词自动生成系统);
- 更多Computer Use场景的拓展与集成。
(from: Aurimas Griciūn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