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使馆遭到炮击,波兰却不敢指认凶手! 9月28日,波兰外交部发言人弗龙斯基已证实,驻乌克兰大使馆遭遇小口径炮弹袭击,建筑屋顶受损但无人员伤亡,使馆运作未受影响。 可当被问及炮弹来源时,这位发言人却含糊其辞,仅暗示可能与俄罗斯有关,却始终拿不出确凿证据,这场景与此前波兰无人机事件如出一辙。 并非波兰不想追查到底,实在是俄乌冲突的复杂局势让其不得不慎之又慎。 要知道,在战场环境中,炮弹轨迹的精准溯源本就难度极大,尤其是小口径炮弹,受风向、弹道偏差等因素影响,仅凭落点很难锁定发射方。 弗龙斯基在声明中强调“无证据和定论”,这并非托词,而是基于国际法和外交惯例的谨慎表态——若在缺乏铁证的情况下贸然指认核大国俄罗斯,不仅会陷入外交被动,更可能触发不可控的冲突升级。 回顾此前的波兰无人机事件,当时波兰同样在证据不足的情况下避免直接指责俄罗斯,最终以“意外事件”收场。这种处理方式绝非偶然,而是波兰作为北约成员国的战略权衡。 北约集体防御机制虽规定“对一国攻击即对全体攻击”,但启动该机制需要成员国达成共识并具备充分证据。波兰若单方面激化矛盾,可能导致盟友间立场分裂,反而不利于自身安全。 更何况,波兰与乌克兰接壤,作为冲突前沿国家,保持外交灵活性比逞一时之快更为重要。 更深层的原因在于地缘政治的现实考量。当前俄乌冲突已进入僵持阶段,波兰既需支持乌克兰,又要避免直接卷入战争。 若明确将矛头指向俄罗斯,极可能引发俄方对等反制,甚至导致边境局势紧张。从经济层面看,波兰依赖俄罗斯能源的历史遗留问题尚未完全解决,贸然激化矛盾可能影响能源供应稳定。 此外,波兰国内民众对战争的容忍度有限,政府在处理外交危机时必须兼顾国内舆论平衡。 所以说,波兰的“不敢指认”实则是权衡利弊后且有案例在前的理性选择。在缺乏确凿证据的前提下,保持克制既是对国际法的尊重,也是维护地区稳定的必要举措。 毕竟,在复杂的国际冲突中,一时的强硬或许能逞口舌之快,但审慎的外交策略才能真正守护国家利益。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发文说:“俄罗斯全面入侵乌克兰给该地区及其他地区带来了巨大的
【2评论】【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