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乌军女兵,在接受乌克兰电视台采访,被问到前线当下更缺人,还是更缺无人机时,她表示,前线最缺的是人,如今面临的最大问题,不是缺不缺人的事儿,而是人快打光了。 当乌军女兵在镜头前说出 “人快打光了” 时,这句话背后藏着的是一场从战场延伸到社会的人员危机,每一个环节的断裂,都在把 “缺人” 的困境推向更深的漩涡。 最先感受到的是前线医疗点的护士娜佳。 她所在的医疗点位于扎波罗热前线,每天接收的伤员里,有近三分之一是刚上战场不到一周的新兵。 “上周送来一个 18 岁的男孩,连止血带都不会用,子弹打穿了胳膊,还在问‘我的枪呢’”,娜佳说。 医疗点原本有 5 名护士,现在只剩 2 个,另 3 个一个牺牲在转运伤员的路上,两个因过度疲劳晕倒后被送回后方。 “没人替换,我们只能连轴转,最长的时候 48 小时没合眼”,娜佳说。 这种人员紧缺,直接导致战场战术被迫简化。 曾在乌军某机械化旅服役的老兵安德烈透露,以前执行一次阵地突袭,至少需要 3 个班组配合,现在常常是 2 个班组硬上。 “有次我们要夺下一个俄军据点,按标准得有 12 人,最后只凑了 7 个,其中 3 个还是从炊事班临时调的,他们连手榴弹的保险都没拧开过”,安德烈说。 安德烈说,最无奈的是侦查任务,以前会派专门的侦查兵,现在只能让普通士兵兼任。 “上个月我们班的米哈伊尔,就是去摸俄军阵地时被发现的,连求救信号都没发出来”,安德烈说。 人员缺口还在冲击后方的基础保障。 基辅某军粮加工厂的负责人彼得说,工厂原本有 80 名工人,现在只剩 32 个。 “年轻人要么被征召,要么逃去了国外,剩下的都是 50 岁以上的老人,扛不动粮袋,只能慢慢搬”,彼得说。 工厂的产能比战前下降了近 60%,前线常出现 “一天只发两顿饭” 的情况。 “有次给赫尔松前线送粮,路上被俄军炮火拦了 3 天,等送到时,不少士兵已经饿了两顿”,彼得说。 更隐蔽的影响在社会层面蔓延。 乌克兰某教育机构的数据显示,2024 年全国中小学教师缺口达 1.2 万人,其中近 80% 是因男性教师被征召、女性教师随家人逃亡导致。 在哈尔科夫郊区的一所学校,原本 6 个年级有 12 名老师,现在只剩 4 名。 “一个老师要带 3 个年级的课,数学、语文都教,孩子连作业都没人批改”,校长奥尔加无奈地说。 这种人员流失甚至影响到了武器装备的基础维护。 在基辅某装备维修厂,技术员沃洛德米尔指着堆在角落的十几辆装甲车说:“这些车大多只是零件松动或电路故障,可我们没人会修。 原来的 5 个技术员,3 个被征召去前线修坦克,2 个去了波兰,现在只剩我一个,连工具都认不全”。 维修厂的产能不足,直接导致前线装备 “带伤作战”。 “有辆装甲车的刹车有问题,士兵们只能用低速行驶,最后还是被俄军无人机盯上了”,沃洛德米尔说。 现在再看那位女兵的话,才发现 “人快打光了” 不是一句简单的抱怨,而是整个战争体系人员支撑崩塌的信号。 当护士不够,伤员得不到及时救治。 当士兵不够,战术只能冒险简化。 当工人不够,军粮供应跟不上。 这场战争里,装备可以靠援助补充,可人的损耗,却是短时间内再也补不回来的缺口。 如果各位看官老爷们已经选择阅读了此文,麻烦您点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各位看官老爷们的支持!
一名乌军女兵,在接受乌克兰电视台采访,被问到前线当下更缺人,还是更缺无人机时,她
语蓉聊武器
2025-09-30 14:44:03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