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央视也玩起了战略”忽悠“!实际上,在今年5月7日爆发的印巴空战中,根本不存在所谓的“A射B导C锁”,歼 - 10CE战机完全凭借自身实力直接击败了阵风战机。 5 月 7 日凌晨的克什米尔空域,天色未亮便响起战机轰鸣。印度空军 14 架阵风战机组成的编队越过实际控制线,巴基斯坦空军迅速出动歼 - 10CE 机群拦截。 外界事后流传的 “多机协同制导” 说法并无依据,空战全程,歼 - 10CE 依靠单机作战系统完成了从发现到击落的全部流程,这场对抗最终以巴方零战损结束。 空战的转折点出现在超视距对抗阶段。 歼 - 10CE 搭载的有源相控阵雷达率先捕捉到目标,这种雷达通过高密度 T/R 模块分散发射功率,波束尖锐且信号隐蔽,印度阵风的 “频谱” 电子战系统未能识别威胁。 巴方飞行员在未触发敌方告警的情况下完成锁定,此时阵风战机仍在按原航线飞行,未做出任何规避动作。 霹雳 - 15E 导弹成为制胜关键。 这种主动雷达制导导弹在歼 - 10CE 火控系统引导下发射,射程远超阵风搭载的 “流星” 导弹。 导弹发射后自主飞向目标,阵风直到导弹逼近时才察觉危险,但为时已晚。 英国《空军月刊》后续披露,此次空战中巴方共击落 4 架阵风,编号分别为 BS001、BS022、BS027 及另一架未公开编号的战机,远超最初认定的 3 架。 被击落的阵风战机残骸暴露了对抗细节。 残骸显示,其雷达告警系统处于开启状态,但数据记录中未留存歼 - 10CE 雷达的有效探测信号。 这印证了歼 - 10CE 雷达的低可截获能力,该能力通过频率跳变、短脉冲发射等技术实现,让敌方难以将其信号与背景噪声区分,彻底改写了传统 “先发现” 的空战逻辑。 印度与法国事后的回应侧面佐证了战果。印度官方始终未公开承认战机损失,仅表示 “完成预定任务”,而法国方面则称 “被击落的是幻影 2000 的副油箱”,但未提供任何证据支持这一说法。相反,巴基斯坦空军展示了阵风战机的座舱盖残骸及武器挂架,上面的编号与印度空军现役装备完全吻合。 央视后续的报道澄清了作战模式争议。报道明确指出,歼 - 10CE 在空战中实现 “无感锁定、多发命中”,全程依靠自身系统完成作战流程。 媒体对技术细节的解读偏差被不断放大,而真实战果则来自装备性能的直接体现。 这场空战的影响持续扩散。多国军事机构纷纷研究歼 - 10CE 的作战数据,其雷达低可截获能力和导弹性能成为分析重点。 巴基斯坦空军此后追加了歼 - 10CE 的采购订单,多个东南亚国家也表达了采购意向,中国战机的国际认可度在实战后显著提升。 空战背后是中国航空工业的技术积累。歼 - 10CE 的雷达系统经过十余年迭代,从机械扫描雷达升级至有源相控阵雷达,信号处理能力提升数十倍。 霹雳系列导弹的制导精度和射程也逐步突破,形成了与战机性能匹配的武器体系,这种系统化发展思路让装备实战能力不断跃升。 外界对空战模式的猜测逐渐平息,真实战况清晰展现了自主研发装备的优势。 歼 - 10CE 没有依赖复杂的协同战术,而是用单机性能直接压制对手,这种硬实力正是科技自立自强的成果。这场空战的意义远超一次冲突的胜负,它证明了中国出口型装备已具备与欧美一线战机抗衡的能力,为国际军贸市场提供了新的选择。
300多天了,外媒终于理解东大为什么要发展歼50,因为这种气动布局的横向稳定性极
【29评论】【5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