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科技产品“白菜价”没有什么好担心的】 总有人说咱们高科技产品卖太便宜亏了,不如学西方卖高价赚大钱。可这些人忘了,商场跟战场真没两样,人家西方企业早几十年就占了地盘,品牌和客户关系早扎了根。 就像手机行业刚起来那阵,苹果、三星卖一万块,你要是只卖九千,人家根本不看你——老用户认牌子,新用户也觉得便宜没好货。这时候想挤进去,只能出“狠招”。 小米刚做手机时就是这么干的。雷军当初就说过,他们不是偷工减料,是把钱集中砸在一款产品上,卖得多了,研发成本摊到每台机器上就少了。别人花一千万做十款手机,小米花一亿做一款,单款研发投入其实更高,可销量是对手十倍,分摊下来反而便宜。 就像红米手机,性能跟同配置的国外机型差不了多少,价格却砍到三分之一,乡镇手机店老板都能卖得火爆,老百姓用得起,市场份额自然就抢过来了。 光伏行业早期更难,欧美企业垄断市场时,组件价格高得离谱。咱们的企业想进场,只能把价格往下压,哪怕一开始利润薄得可怜。后来国电新疆那个光伏项目,中标价才六毛多一瓦,虽然行业协会担心内卷,但对二三线企业来说,这不光是为了活下来,更是把国外高价对手挤出市场的办法。要是当初不这么干,现在全球光伏市场哪能有咱们的份? 有人担心低价赚不到钱,可懂行的都知道,“白菜价”其实是建产业壁垒的妙招——把价格压到成本线附近,新对手进来就得亏,老对手扛不住就得退出,市场最后就成了咱们的。这就跟打仗时先占住制高点一个道理,占住了再慢慢加固工事。 动力电池行业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前些年日韩企业还说咱们的电池技术不行,可咱们的企业一边压价格,一边砸研发。现在看韩国机构统计,2025年第一季度全球动力电池装车量里,中国企业占了67.5%,宁德时代、比亚迪直接包揽前两名。 日韩企业呢?三星SDI、松下的装车量都在降,LG新能源的市占率也掉了。为啥?因为咱们的电池性能不差,价格却低得多,特斯拉、宝马这些国际车企都来找咱们供货。新企业想进来?光是建生产线就得几十亿,还没等盈利,咱们的价格又压下来了,根本没活路。 光伏行业现在虽然在搞“反内卷”,但那是因为咱们已经占了绝对优势。2024年底新疆新能源装机都过亿千瓦了,国家电投在疆的清洁能源装机占比超过90%,还建了智慧运营中心降低成本。 这时候提理性价格,是为了行业更健康,可要是没有当初的低价抢市场,哪有现在的话语权?就像阳光电源董事长说的,不能光想着自杀式降价,但没当初的低价,连举大旗的机会都没有。 最实在的是,“白菜价”从来没让中国吃亏,反而把产业和民生都喂得壮壮的。那些说高利润好的人,没算过一笔账:高利润往往跟着高物价,你工资涨了一千,电费、交通费涨两千,等于白涨。咱们的低价策略,是把产业优势变成了民生福利。 你看这些年的家电,电视、冰箱性能越来越强,价格反而几十年没怎么涨,这就是“白菜价”的功劳。新能源更明显,新疆祁曼塔格乡海拔四千米,以前缺电缺暖,现在建了离网光伏项目,年发电量二十多万千瓦时,牧民的供暖、取水问题都解决了。 还有木垒县的风电项目,不光发电,还吸引了光伏组件企业落户,当地人在家门口就能上班。这些都不是高利润能带来的——要是光伏组件还卖当年的高价,这些民生项目根本建不起来。 国家的基础建设更是靠低价产业撑起来的。电力便宜,工厂才能安心生产;交通成本低,商品才能畅行全国。2025年央企还要在新疆投一千三百多亿搞能源项目,要是相关设备都是高价,这笔投资得打多少折扣?更别说军事和科技产品了,正是因为有低价高效的产业链,咱们的装备才能快速迭代,竞争力才能越来越强。 现在小米累计拿了四千多项专利,宁德时代在港股上市募资搞海外扩张,这些都是低价抢市场后攒下的底气。等产业根基稳了,技术领先了,自然能像小米做高端机那样,慢慢赚更高的利润。可要是一开始就想着卖高价,别说利润了,恐怕连立足的机会都没有。
听说iPhone17Air因为eSIM卡的问题没法在国内落地,对此只能说很正
【6评论】【1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