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要妥协了,牺牲普京就能拯救俄罗斯。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表示,俄罗斯愿意为有条件的妥协而斗争,并渴望寻求能够满足所有人的安全保障。 俄罗斯终于开始低头了。不是因为战场彻底失利,也不是因为国内发生政变,而是因为这场旷日持久的博弈,已经把这个昔日帝国推向了极限边缘。 “愿意为有条件的妥协而斗争”,这句话从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口中说出,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转折信号。 更让人警觉的是,这句话出现在联合国大会的讲台上,面对的是整个世界的耳目,而不是某个闭门会议。 普京并没有出现在这场全球盛会上。哪怕只是以视频方式露面,他也没有选择站出来。 9月27日的纽约联合国大厦,拉夫罗夫代表俄罗斯发言时,话语里没有一丝妥协的软弱,却满载着现实的重量。 他说俄罗斯愿意谈判,但前提是必须保障俄罗斯的国家安全,必须尊重俄语居民的权利。 这听上去依旧强硬,但和过去的“非谈不可”相比,语气已经变了。 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措辞调整。这是一个国家在压力之下的战略转身。从2022年战争爆发到现在,三年多过去,俄罗斯以为可以速战速决,结果陷入泥潭。 乌克兰没有倒下,反而借助西方支援越打越硬。北约没有后撤,反而在东线不断加码。 最关键的是,俄罗斯的“朋友圈”也变得越来越沉默。 回顾过去几个月的外交动向,变化早已悄然发生。5月19日,普京和特朗普的“年度第三通”电话并没有带来突破,但那通电话背后透露出的东西远比表面重要。 特朗普想要“解决问题”,普京却没法拿出真正的筹码。 俄方虽然仍在战场上维持攻势,但已经很难再打出战略性的收获。 打到现在,不只是乌克兰在流血,俄罗斯也已经失去了太多。 北约的步步紧逼,让俄罗斯不得不重新评估自己的底线。 9月9日到10日,波兰击落多架“入侵无人机”,虽然俄方予以否认,但北约随即启动“东部哨兵”行动,直接在东欧边境构筑“无人机墙”。 这对俄罗斯而言,几乎是一种公开的封锁。过去喊的“不要东扩”,现在成了现实的包围圈。 拉夫罗夫在讲话中提到,要寻求“所有人都能接受的安全保障”。这句话听上去很圆滑,实则透出一股被迫认输的意味。 因为他明白,现在的俄罗斯已经没有再打一场全面战争的资本。经济被制裁,人口在老化,资源在流失,盟友在观望。 这时候如果不打开一个外交窗口,等待他们的只有更深的孤立。 但这场“妥协”真的只是外交辞令吗?不,这更像是一场政治保险。它的代价,可能就是普京本身。 西方对俄罗斯的敌意,从来不只是针对这个国家,而是针对那个坐在克里姆林宫的人。过去几年,“去普京化”成了西方舆论的主旋律。 他们总在强调,普京是战争的发起者,是和平的障碍,是俄罗斯走向孤立的根源。 问题是,普京的连任得票率高达87.28%,2025年民调支持率依然在82%左右。这不是一个可以轻易“牺牲”的人。 可拉夫罗夫的发声,却像是在释放一种试探:如果妥协意味着换一个面孔,俄罗斯是不是就能换来喘息? 这种猜测未必空穴来风。俄罗斯内部已经开始出现分歧。 军方想继续强硬,经济界要求休战,民众虽然嘴上支持战争,但对物价飞涨、电力短缺、就业困难的抱怨越来越多。 普京的权威依然存在,但他的选择空间越来越小。当一个国家开始把“谈判”放在公开场合讨论,它就已经不再是那个铁板一块的俄罗斯。 妥协,从来不是俄罗斯的传统策略。但这一次,他们尝试用“现实主义”包装自己的退让。 拉夫罗夫强调,和平协议必须承认“现实状况”,这意味着俄罗斯不打算归还已经控制的乌克兰领土。 也就是说,他们想要谈判,但前提是,西方必须默认战果。这种算盘打得精,却也显得无力。因为西方并没有理由接受一个失败者开出的条件。 而真正的问题在于,俄罗斯还剩下多少时间可以谈判?能源出口虽然还能为俄财政兜底,但市场早已转向。 2024年和中国的贸易额达到2448亿美元,确实撑住了部分经济,但这种对单一市场的依赖,也让俄罗斯变得更加脆弱。 一旦亚洲市场出现波动,俄罗斯将无险可守。 军事上,俄罗斯依旧拥有核威慑和庞大的兵力储备,但这在现代战争中并非万能。 北约在东欧常驻了300架战机、美军在波兰部署1万人,规模和速度都远超俄方想象。 “东部哨兵”计划的展开,更是让俄罗斯的战略腹地逐渐暴露。 于是,拉夫罗夫那句“愿意为妥协而斗争”,其实隐藏着另一层意思:俄罗斯正在为谈判争取最后的主动权。
俄罗斯要妥协了,牺牲普京就能拯救俄罗斯。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表示,俄罗斯愿意为有条
地缘历史
2025-09-30 10:46:15
0
阅读: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