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到现在还不明白:近80年中日之所以能够和平共处,是因为中国人认为中日的那场战

颜冬白云 2025-09-30 10:09:46

日本到现在还不明白:近80年中日之所以能够和平共处,是因为中国人认为中日的那场战争已经结束了。但现在日本既然不承认中国的胜利,也不承认自己的失败。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更多优质的内容,感谢您的支持! 日本战后对二战的态度,一直是东亚地区安全与历史争论的焦点。从1945年战败至今,日本在政治表述、教育体系和外交辞令上始终小心回避“战败”“投降”这样的直接表述,改用“战争结束”这种模糊说法。 这样的表述不仅让日本国内避免直面战败的羞辱,更有意将战争的性质从侵略扭曲为一场不得已的冲突,把历史塑造成“未完成的过去”,而不是一个被彻底清算的教训。这种选择,使得日本社会在集体记忆中始终保留了一种“被迫参与”的叙事,而非侵略者的责任感。 这种对词汇的谨慎并非无关紧要,它影响了几代人的认知,让战争的责任被稀释,形成了所谓“战争是命运所致”的国民心理,而非“侵略必须反思”的道德共识。 与日本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德国和意大利。二战后,德国不仅通过纽伦堡审判清算了纳粹的罪行,还主动修宪、公开忏悔、赔偿受害国,推动了全社会对法西斯主义的反思。意大利也在宪政转型后,彻底否定墨索里尼时代的法西斯政策,建立了反法西斯的国家认同。 这种公开承认错误、深刻反省历史的姿态,使得德国和意大利逐渐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尊重,成为欧洲一体化的重要推动力量。而日本在这一问题上的迟疑与回避,使其成为二战战败国中唯一一个至今不明确承认二战全部结果、不彻底承认自身侵略责任的国家。 日本国内的历史教育更是长期存在“洗白”倾向。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日本文部科学省多次修改教科书用词,把“侵略中国”改写成“进入中国”,把“南京大屠杀”淡化成“南京事件”,甚至质疑死亡人数。 教材上的变化并非单纯的文字游戏,而是有意改变年轻一代对历史的感知,把侵略战争重新包装成“为了生存而战”的防御行为。 这种做法在国际上屡次引发争议,尤其是中韩等国抗议不断,因为这种“修正历史”的行为不仅不尊重受害国的历史记忆,更在客观上纵容了军国主义思潮的回潮。 对一个国家而言,历史教育是集体记忆的基石,如果基石被篡改,整个民族的价值观也会发生偏移,这正是今天日本年轻一代中出现历史虚无、甚至为军国主义招魂的深层原因。 更值得警惕的是,日本战后的政治结构中,许多原本的军国主义者和他们的后代依然活跃在政坛。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对部分甲级战犯的审判并未彻底清除军国主义势力,一些罪行较轻或未被起诉的人物在冷战背景下重新获得政治地位,他们的家族在日本政界延续至今。 靖国神社供奉有包括东条英机在内的甲级战犯,日本政客每逢敏感时点参拜,不仅是对国内保守派的姿态,更是对外释放强硬信号。 与此同时,日本频频挑起领土争端,扩大军费预算,突破和平宪法的限制。这些行为在客观上加剧了东亚的紧张局势,也让邻国担心日本是否会再次走上军国主义道路。 中国在战后对日本采取了极大克制。新中国成立后,尽管日本在战争中造成了巨大的人员和财产损失,中国政府还是放弃了国家赔偿要求,推动中日邦交正常化,希望用宽容换取未来的和平与合作。 日本部分政治力量却把这种克制误读为默认“终战论”,甚至把中国的善意视为一种可以利用的外交资本,进一步淡化历史责任。这种误判不仅伤害了中日关系的政治互信,也让亚洲其他国家难以接受日本的外交姿态。 和平的前提是认罪和反思,如果日本不正视历史,不诚实面对侵略事实,就难以获得真正的谅解,也难以建立基于互信的地区秩序。 这一切告诉我们,历史不是可以随意修改的叙事,也不是可以模糊的集体记忆。日本的态度既是一个国家如何面对自己过去的镜子,也是整个地区能否走向长久和平的关键。 无论是刻意模糊战败概念,还是通过教材淡化侵略罪行,最终都会影响未来几代人对战争的理解。如果一个国家始终不愿面对过去,就可能在未来重蹈覆辙。真正的和平从来不是被动维持的结果,而是建立在对历史教训的深刻反省之上。

0 阅读:4

猜你喜欢

颜冬白云

颜冬白云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