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乌军女兵,在接受乌克兰电视台采访,被问到前线当下更缺人,还是更缺无人机时,她表示,前线最缺的是人,如今面临的最大问题,不是缺不缺人的事儿,而是人快打光了。 美国战争研究所之前算过一笔账,到 2025 年初,乌军累计损失差不多 70 万人,开战前那 25 万正经的现役部队早就打没了,后来一轮轮动员凑出 88 万兵力,可这点人扔在千公里的战线上,连塞牙缝都不够。 这些数字不是冰冷的,前线的每一个人都在承受这种短缺的痛苦。就说乌克兰第 93 机械化旅那个 “恶魔岛” 营,之前有个营长直言,现在他手里能打仗的步兵不到 10 人,有时候甚至一个都没有。 接到的命令和 2022 年没区别,可手下早就没人了,只能把司机、炮兵甚至厨师都推上去当步兵。 想想看,这些人原本拿的是方向盘、炒勺,现在被迫端起枪守战壕,别说战术配合,连基本的战场生存技巧都不熟,这不就是去送命吗?可没办法,没人可用的时候,只能拆东墙补西墙。 苏梅地区的乌军更惨,当地部队的满编率才 30% 到 40%,说白了就是 100 人的部队只剩三四十个能打的,这战斗力早就垮了,可指挥部还不准撤退,硬逼着他们往前冲。 对面俄军却是精锐满编的部队,火力又猛,乌军这边刚冲上去就成片倒下,伤亡越来越大,却连个补充的人都没有。 今年 9 月库皮扬斯克失守那仗更能说明问题,俄军一突进来,乌军防线瞬间崩了,不是不想守,是真没兵守。 负责防守的几个旅,要么被打残了,要么被调去别的战线填窟窿,根本抽不出人增援,最后只能眼睁睁看着阵地丢了。 战线太长也是个大难题,现在俄乌的战线拉到了 1100 公里,乌军剩下的兵力里,刨去后勤、训练和机关人员,能上战场的野战部队也就 30 来万,平均一公里才摊 30 多个人。 这是什么概念?战壕里每隔百十米才有个士兵,中间全是没人管的空档,俄军随便派几个小组就能钻进来突破防线。 今年春夏那阵子,俄军就是靠着这招,在哈尔科夫、顿涅茨克一带一口气占了 3500 平方公里土地,乌军单日最多后撤 10 公里,不是不想扛,是实在没人填那些缺口。 连最精锐的亚速第 3 突击旅都扛不住了,这支部队靠着宣传名气大,好不容易凑了一万多人,比别的旅多出将近一倍,结果成了乌军的 “移动兵源库”。 哪个战线崩了就往哪派,别的旅打残了就从这儿抽人补,原本计划扩到 12000 人,结果今年 7 月能调动的只剩 9500 人。 旅长自己都说,再这么耗下去,这点优势早晚得没。要知道这可是乌军的王牌,连王牌都被榨成这样,其他部队的处境可想而知。 更让人揪心的是,现在想动员都没人可征了。乌克兰国防部说 7 月份全国征兵才完成预期的六成,好多省份连一半都没凑够,征兵系统早就快崩了。 为了抓兵,连边防警察、医生这些非战斗人员都往战场上送,可还是填不上窟窿。就算抓来些新兵,训练几天就往前线扔,别说用无人机、重武器,好多人连枪都没摸熟就上了战场,要么战死要么逃跑,形成恶性循环。 今年前 7 个月,光士兵擅离职守的案子就超过 11 万起,督战队都拦不住,毕竟没人愿意白白送死。 有人说乌军缺无人机、缺弹药,可再缺装备也得有人用啊。乌克兰总参谋部自己都承认,弹药能撑 72 小时高强度作战,可要是没人扛着弹药去前线,没人操作武器,再多装备也是废铁。 前线士兵说得实在,现在天上全是俄军无人机,睡觉都得有人盯着,可就算发现了无人机,没人去反击、去加固阵地,照样挡不住。 那些被击落的后勤无人机里,装的不光是弹药,还有士兵的食物和水,没人送补给,没人守阵地,防线可不就成了一戳就破的纸壳子。 想想那些年轻的士兵,24 岁的塔拉斯中尉从前线退下来训练新兵,他说现在的士兵既要防地面敌人,又要盯天上的无人机,神经时刻绷着,好多人撑不住精神崩溃。 还有 “恶魔岛” 营的士兵哈尼,说每天都要面对无人机轰炸,有时还有毒气,安静下来就得防备俄军摸上来清理阵地,完全和外界隔绝,这种日子谁能熬得住?可就算熬不住,也没人来替换他们,只能硬扛到最后一刻。 这场仗打了这么久,乌克兰的人力早就被耗到了极限。70 万阵亡士兵,背后就是 70 万个破碎的家庭,30 万重伤员这辈子都毁了,10 万逃兵也是被逼得走投无路。 现在的前线,战壕里全是临时凑数的平民、疲惫不堪的老兵,他们守着千疮百孔的防线,面对的是装备精良、人员充足的俄军。 那位女兵说的没错,无人机缺了能找援助,可人没了,就真的什么都没了。这不是危言耸听,是每天都在发生的现实,再不想办法止战,乌克兰的男人恐怕真的要被打光了。
歼-35的反射面积,是0.012,还是高于F-35的0.01。看到这里,估计
【87评论】【2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