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师生当“黄牛”被拘:名校门票里,藏着谁的焦虑与贪婪? 谁能想到,在中国顶尖

欢乐马儿 2025-09-29 18:46:07

清华师生当“黄牛”被拘:名校门票里,藏着谁的焦虑与贪婪? 谁能想到,在中国顶尖学府的围墙内,竟有人把“入校资格”当成了牟利的筹码?清华大学通报的四起案例,每一个都戳中人心——教职工勾结黑导赚“黑心钱”被拘10天还丢了工作,学生组建“下线”卖名额错失保研机会,本该是学术圣地守护者的他们,终究栽在了“蝇头小利”上。 这波“校园黄牛”乱象,真的只是少数人的道德失守吗?看看二手平台上炒到300元一人的入校名额,再想想家长们为带孩子“沾沾名校气”四处求票的模样,就懂这背后藏着多么畸形的需求市场。节假日6000个、工作日2000个的预约名额,根本填不满公众对顶尖学府的向往,缺口之下,“黄牛”自然闻风而动。 但需求再旺,也绝不是突破底线的借口。最让人唏嘘的是涉事师生的身份——他们手握报备权限的便利,本应是校园秩序的维护者,却把公共资源变成了“摇钱树”。那个为赚佣金组织同学集体违规的学生,或许没意识到,一次“轻松赚钱”的尝试,毁掉的是多年苦读换来的保研资格;那些利用职务便利揽客的教职工,更忘了讲台和校园赋予的信任远比眼前利益珍贵。 有人说“是名额太少逼的”,可香港科大提前48小时扫码就能入校,清华自己也搞了志愿讲解和红色主题路线,这些例子都证明:开放与秩序从不是单选题。真正的问题,是少数人把“规则”当成了可以变现的工具,是某些人将“名校情结”异化成了可以买卖的焦虑。 值得庆幸的是,清华这次“零容忍”的铁腕处理,给所有人心头敲了警钟:学术殿堂的门槛容不得投机取巧,任何践踏规则的行为终将付出代价。而我们更该反思,比起花钱找“黄牛”带孩子进校园打卡,教会他们“规则比捷径更重要”,或许才是对“名校精神”最好的传承。 你怎么看师生当“黄牛”这事儿?是该严惩还是该同情?来评论区聊聊!

0 阅读:0
欢乐马儿

欢乐马儿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