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同文同种,为什么阿拉伯却1300年没统一?阿拉伯为何散装? 从摩洛哥的沙漠到

萝花芳草林 2025-09-29 16:27:59

明明同文同种,为什么阿拉伯却1300年没统一?阿拉伯为何散装? 从摩洛哥的沙漠到伊拉克的平原,从苏丹的河谷到也门的山海,4.2亿人讲着同样的阿拉伯语,信着同一个真主,守着全球最丰沛的油脉,却硬生生分裂成22个国家,一千三百年都没能拧成一股绳。 阿拉伯世界不是没有辉煌过,七世纪帝国崛起,横跨欧亚非,巴格达曾经是世界文明的灯塔;也不是没有努力过,从哈希姆家族的大起义到纳赛尔的联合共和国,热血、石油、战争和谈判都试过了,可每一次尝试,换来的都是更深的裂痕。 今天的中东版图,像一块被随意摔碎的琉璃,映射着殖民的阴影、教派的歧路、石油的金光与部落的旧魂。所谓“散装”的阿拉伯,背后其实是千年来的恩怨情仇,剪不断,理还乱。 这一切的根源,首先得从历史里挖。七世纪的阿拉伯帝国看着强大,其实从先知穆罕默德离世那一刻起,分裂的种子就已经埋下。 继承人之争撕开了伊斯兰世界最深的伤口——逊尼派和什叶派的对立,680年卡尔巴拉战役中侯赛因的鲜血,把这份仇恨烙进了文化基因。 帝国疆域再广,也捆不住地方部落的心,倭马亚王朝垮了,阿拔斯王朝上了台,可西班牙、埃及、北非,照样各立山头。 等到蒙古铁骑踏破巴格达,奥斯曼土耳其又来接管四百年,阿拉伯人始终活在外族影子里,认同感早就零零碎碎。 所以别看他们说着一样的话,拜着一样的神,心里装着的可能是截然不同的故土和忠诚。 1916年,英国佬赛克斯和法国佬皮科,躲在伦敦酒店里拿尺子画了几条线,就把中东切成了英法的蛋糕。 这就是臭名昭著的《赛克斯-皮科协定》——管你什么部落传统、教派分布、游牧路线,统统让位给西方利益。 库尔德人被拆到四个国家,逊尼和什叶被硬塞进同一个国界,就连沙漠里骆驼走的道都被一刀切断。 殖民者最擅长的就是“分而治之”:扶持沙特家族打哈希姆家族,把叙利亚拆成四个小国,让教派矛盾变成永久性的统治工具。 宗教本该是凝聚力,但在阿拉伯世界,它反而成了最锋利的切割刀。 逊尼派和什叶派那点千年旧怨,不但没被时间冲淡,反而越演越烈。 沙特靠逊尼派瓦哈比主义立国,视什叶为异端;伊朗虽不是阿拉伯国家,却借着什叶派网络在伊拉克、叙利亚、也门扶植代理人。 叙利亚内战表面是政府军和反对派之争,底子里是阿拉维派和逊尼派的厮杀;巴林更典型,占人口多数的什叶派被少数逊尼王室压着,还得靠沙特大兵来维稳。 宗教在这儿早就变了味,成了政治博弈的工具,团结?不存在的。 再说说现实这块——石油这东西,看着是财富,却也成了分裂的加速器。 海湾国家像沙特、阿联酋、卡塔尔,富得流油,但有几个愿意把钱分给穷邻居也门、苏丹?海合会圈来圈去就是海湾六国,埃及、叙利亚这种人口大国反而被晾在旁边。 经济水平差出一大截,谁还乐意搞统一?富国怕穷国拖后腿,穷国怨富国小气自私,2017年沙特带头封锁卡塔尔,阿拉伯国家立马分成两派,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 别忘了,阿拉伯社会的底层代码里还刻着“部落”俩字。在这儿,部落比国家亲,血缘比公民权好使。个体首先认自己是部落成员,而不是某国人。 也门、利比亚、伊拉克这些地方,部落武装甚至比政府军更有号召力,血仇能传三代,冤冤相报没完没了。这种根深蒂固的多元认同,让“阿拉伯民族”更像一个口号,而不是真正的归属。 所以阿拉伯世界的散装不是偶然,是千年历史、殖民算计、教派斗争、资源分配、部落思维和外来干预一起酿成的苦酒。 1300年没能统一,不是因为阿拉伯人不想,而是阻力实在太复杂、太沉重。 但咱也不能光唱衰,这片土地有过辉煌,也有过韧性,石油会挖完,但文化和信仰的火种不会灭。未来的阿拉伯世界,未必需要强求政治统一,像欧盟那样找到合作共存的路,或许更现实。 参考资料:同民族同语言,为何阿拉伯22个国家,花了1300年依旧没有统一?——网易新闻

0 阅读:14

猜你喜欢

萝花芳草林

萝花芳草林

萝花芳草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