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人成天喊着对俄罗斯免签,现在好了,对俄罗斯免签了,涌进来一大群这样的金发碧眼大长腿的妹子,你们招架得住吗? 真的要嫁给你们,你们怎么办? 其实免签带来的不是空想中的 “招架难题”,而是边境城市里一天天的鲜活日常,从清晨到傍晚,中俄百姓的互动比想象中更实在。 早上五点半,黑河江边早市的路灯还没灭,俄罗斯大妈卡佳就带着孙女来了。 她裹着枣红色貂皮大衣,手里攥着提前换好的人民币,直奔常去的包子铺。 “猪肉大葱包,六个!” 卡佳用中文比划,摊主老张笑着递过纸袋,还多送了一小碟醋。 不远处,俄罗斯小伙安德烈正举着瓶装啤酒,一口酒配一口韭菜盒子,旁边中国大叔拍他肩膀:“小伙子,这么早就喝啤酒?” 安德烈咧嘴笑:“暖和!韭菜盒子香!” 早市上像这样的互动每天都有,免签后,每天来赶早市的俄罗斯人能有两百多,包子铺、豆浆摊的销量比去年涨了四成,摊主们都学了 “你好”“谢谢”“多少钱” 的俄语,连电子秤都调了中俄双语显示。 上午九点,黑河中俄商贸城刚开门,俄罗斯姑娘叶卡捷琳娜就拉着闺蜜进来了。 她直奔二楼小家电区,拿起一款迷你电煮锅翻来覆去看,用手机翻译软件问店员:“这个能煮土豆泥吗?” 店员小王点头:“能!还能煮面条、熬汤,特别方便。” 叶卡捷琳娜立马放进购物篮,又去三楼零食区抓了十包辣条、五袋牛肉干 —— 这些是她弟弟特意嘱咐带的。 闺蜜则在羽绒服专区试穿,黑色长款羽绒服穿在身上,对着镜子转了两圈,用俄语跟叶卡捷琳娜嘀咕:“这个比莫斯科的便宜一半,还厚实。” 商贸城经理说,免签后俄罗斯顾客平均每周来一次,每次消费至少五百元,最受欢迎的就是小家电、羽绒服和零食,蛇皮袋成了 “爆款” 购物袋,店里特意进了一批,五块钱一个,每天能卖出去几十个。 中午十二点,商贸城旁边的面馆里坐满了人。 俄罗斯大叔尼古拉和中国老板老李拼桌,两人面前都摆着一碗牛肉面。 尼古拉用叉子卷着面条,偶尔夹一筷子腌萝卜,老李则用勺子喝着汤,两人靠手机翻译聊天。 “你们的面条比我们的红菜汤顶饿。” 尼古拉打字给老李看。 老李笑着回:“下次你试试酸菜肉丝面,更开胃。” 面馆里这样的拼桌很常见,免签后,来吃中餐的俄罗斯人多了,老李特意加了俄语菜单,还把罗宋汤加到菜品里,没想到中国顾客也爱点,成了店里的招牌菜。 隔壁奶茶店更热闹,俄罗斯姑娘安娜正教店员做蜂蜜柚子茶,她半年前免签来旅游,喜欢上这里的生活,现在每天来帮忙,还跟店主学做珍珠奶茶,打算回国后开一家中俄混合口味的奶茶店。 下午三点,商贸城门口的快递点前,俄罗斯大妈索菲亚正打包东西。 她买了电暖器、被套、还有二十包瓜子,快递员小张帮她把东西塞进蛇皮袋,还帮她系紧袋口:“这样拎着不勒手,路上也不会洒。” 索菲亚竖起大拇指,用俄语说 “谢谢”。 小张说,免签后每天都有俄罗斯顾客来打包,虽然快递暂时送不到俄罗斯,但他们都会拎着蛇皮袋坐船回去,最多的一次,有人拎了四个蛇皮袋,里面装的全是过冬的衣服和日用品。 旁边的换汇点也排着队,工作人员说,现在每天能换出去十几万人民币,比免签前多了三倍,很多俄罗斯人都是当天换钱当天花,买完东西就返程。 傍晚五点,黑河码头边,俄罗斯人们拎着大包小包准备坐船回家。 卡佳牵着孙女,手里拎着包子和豆浆;叶卡捷琳娜和闺蜜扛着蛇皮袋,里面装着电煮锅和羽绒服;安德烈则拎着两袋辣条,嘴里还嚼着没吃完的韭菜盒子。 从黑河坐船到俄罗斯布拉戈维申斯克市只要十分钟,很多人都是当天来当天回,像走亲戚一样方便。 码头工作人员说,免签后每天往返的俄罗斯人能有上千,周末更多,码头特意加了班次,还安排了会俄语的工作人员引导,避免出现混乱。 其实免签后,没那么多 “招架不住” 的尴尬,更多的是这样的日常:俄罗斯人来中国吃早餐、买东西,中国人去俄罗斯买巧克力、看风景,大家都是为了过好小日子。 就像卡佳每周都来买包子,叶卡捷琳娜每次都带辣条回去,这些细碎的互动,比任何口号都更能拉近距离。 所以别再纠结 “俄罗斯妹子会不会嫁过来”,看看边境城市的日常就知道,免签带来的,是热热闹闹的人间烟火,是两国百姓实实在在的亲近。 信源:中国对俄罗斯试行免签政策!——北京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
德国垮了,法国崩了,英国也开始游行了!欧洲出了什么问题?俄罗斯为什么仍然很稳?一
【7评论】【1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