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一个对美国很残忍的事!以目前的技术水平,9架F22或许可以击落一架不带无人僚机

山河又月明 2025-09-29 10:52:45

说一个对美国很残忍的事!以目前的技术水平,9架F22或许可以击落一架不带无人僚机的歼20S,因为歼20S只有8枚导弹!但实际情况很可能是9架歼20S打一架F22,而且还带客二三十架无人僚机,这就是目前中美工业能力的真实情况! 2011年美军拆毁F-22生产线时,大概真觉得自己把五代机的天花板焊死了,当时他们计划生产750架的战机,因为笃定没人能跟上技术步伐,再加上1998年通过的出口禁令堵死了盟友订单,最终只造了195架就草草停产,其中实际服役的也就187架。 那会儿洛克希德·马丁的工程师大概没算过,生产线一拆,连带的可不是一条组装线那么简单,而是整个供应链的崩塌——做隐身涂层的作坊、产钛合金零件的工厂、造专用雷达组件的供应商,没了订单自然树倒猢狲散,各自转去做无人机配件或者民用航空零件了。 现在美军想给F-22做个大修都得头疼,2017年首尔航展上,飞过的F-22机身蒙皮都斑驳掉漆了,尾翼前缘的隐身涂层像块掉渣的蛋糕,可这些战机没法在海外维护,必须拉回本土基地,光运输成本就得耗掉不少经费。 更要命的是零件,当年的原厂要么倒闭要么转产,想买个匹配的液压部件比找古董还难,只能从退役的F-22机身上拆零件凑数,搞得现役机群成了“拆东墙补西墙”的拼凑品。 有人算过账,要是现在想重启生产线,得砸250亿美元,这还不算找回散落全球的技术工人和重建供应链的钱,厂家人早散了,合作商都在给F-35或者民用飞机供货,谁还愿意回头伺候这款“过气明星”。 F-22的日子过得紧巴,从维护费就能看出来,这架战机飞行一小时的成本得50万人民币,算上全寿命8000小时的保养,一架就得花40亿人民币,要是想飞到极限的15000小时,费用直接飙到75亿。 美军2025年的仓库里,不少F-22都停在那儿落灰,不是不想飞,是飞不起,毕竟每一次起飞降落都是真金白银的消耗,还得担心飞着飞着零件出问题没地方换。 更尴尬的是它的设计,上世纪90年代定型的紧凑机身根本没留升级空间,后来F-35上的光电分布式孔径系统这些好东西,想装都装不进去,只能做点“修修补补”的小升级,面对新战场早就力不从心了。 反观歼-20S这边,完全是另一番光景。2025年歼-20的产能已经爬到了每年100架,单价压到1.1亿左右,比F-22的3.39亿单机成本便宜了大半。 这背后是完整的工业链条在支撑,从隐身涂层到发动机,从雷达组件到导弹系统,国内供应商一呼百应,根本不用愁零件断供。 更关键的是歼-20S的双座设计,专门留了后座飞行员协调无人机,珠海航展上亮相的飞鸿-97隐身无人机,就是它的“忠诚僚机”,能实现深度联动,这可是F-22想都不敢想的配置。 香港媒体做过一次模拟推演,特意把歼-20的雷达性能和隐身能力调低,让它全面落后于F-22,结果歼-20还是以95%的胜率完胜,秘诀就在那几架僚机身上。 这些无人机能前出几十公里侦察,把战场信息实时传回来,还能故意暴露自己吸引F-22的火力,制造假目标打乱对方判断,等F-22晕头转向的时候,歼-20S再用射程超200公里的霹雳-15导弹发动攻击,这射程比F-22的AIM-120导弹远多了,完全能实现“先敌发现、先敌打击”。 要是真像说的那样,9架歼-20S带着二三十架僚机围堵一架F-22,那根本不是空战,而是“群殴”,F-22连目标都分不清,导弹还没锁定就可能被僚机干扰,想逃都没机会。 美军当年搞“忠诚僚机”概念比谁都早,结果中国后来居上,把概念变成了现实,这就是工业能力的差距。 F-22现在连基本的无人机协同数据链都没有,更别说指挥集群作战,而歼-20S已经把这种作战模式玩得很熟,后座飞行员不用管驾驶,专心协调无人机做佯攻、侦察、压制,前线飞行员能一门心思盯准目标。 更有意思的是,歼-20的维护成本比F-22低不少,就算飞行一小时的费用够买辆奥迪A6,可架不住产能足、补给快,摔一架能很快补一架,F-22摔一架就少一架,根本没得补。 2011年美军拆生产线时,大概觉得F-22能一直当“空中霸主”,没料到中国能在这么短时间里造出歼-20,还玩出了无人僚机的新花样。现在F-22就像个被时代抛弃的老英雄,零件没处换,升级没空间,想造新的又没生产线,而歼-20S带着僚机群一路狂奔,光是每年100架的产能就能慢慢磨掉F-22的残存优势。 这哪里是战机性能的差距,分明是工业思路的代差——美军总想靠一款“神车”包打天下,拆了生产线断了后路,而中国则是靠完整的工业体系持续迭代,慢慢把优势攒成了碾压。 等到美军反应过来想追,供应链没了,技术断代了,只能看着歼-20S带着无人机群在天上晃悠,连还手的底气都不太足了。

0 阅读:7
山河又月明

山河又月明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