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兰总统联合国突然对五常“开炮”,要求取消五常“一票否决权”,美方强势反击:别搞

烁耀中原 2025-09-26 17:11:15

芬兰总统联合国突然对五常“开炮”,要求取消五常“一票否决权”,美方强势反击:别搞那些不可能的事 来源:国际大表姐 联合国大会的讲台,又一次成了国际政治的角力场。9月26日,北欧国家芬兰的总统亚历山大·斯图布在一般性辩论中,抛出了一颗“重磅炸弹”——他公开质疑联合国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的“一票否决权”,直言这一机制是“民主的悖论”,并呼吁进行彻底改革。话音刚落,美方代表便以近乎不屑的姿态强势回击,撂下硬话:别在那些“不可能的事情”上浪费时间。 芬兰总统呼吁取消五常一票否决权 触及美国软肋 这场突如其来的“嘴仗”,绝非一次简单的意见交锋。它像一面棱镜,折射出后冷战时代全球治理体系深层次的裂痕与大国博弈的冰冷现实。 一、芬兰的“炮火”:小国对“大国特权”的集体不满? 芬兰总统此次发声,并非孤立事件。近年来,从土耳其到墨西哥,从中等强国到众多发展中国家,对安理会“五常”垄断性权力的批评声浪持续高涨。批评者认为,诞生于二战结束时的“一票否决权”,在21世纪的今天已严重滞后于国际政治的现实。它常常成为大国维护一己私利、阻碍国际社会采取集体行动的工具。 无论是叙利亚危机中的多次僵局,还是在巴以问题上的反复拉锯,否决权都让安理会在应对地区热点时显得步履蹒跚,甚至彻底瘫痪。芬兰作为欧盟成员,且与俄罗斯有着漫长边界,其表态某种程度上代表了那些既非全球霸主、又深受大国决策影响的中小国家的集体焦虑。他们渴望一个更公平、更高效的多边体系,而非由五个“特权俱乐部”成员定夺全球事务。 斯图布的“开炮”,看似突然,实则是这种长期积累的不满情绪的一次集中爆发。 二、美国的“反击”:为何说这是“不可能的事”? 美方的回应,虽然言辞直接甚至有些粗暴,但却赤裸裸地揭示了国际政治中权力运行的冷酷逻辑。“不可能”三个字,背后是坚不可摧的现实主义高墙。 首先,否决权是五常地位的核心支柱。取消否决权,无异于动摇联合国安理会存在的法理基础,等于要求中美俄英法自废武功。试问,当今世界,有哪个大国会自愿放弃这种能够单方面阻止国际社会对其不利决议的“终极武器”?这不仅是权力,更是安全的“护城河”。 其次,改革安理会本身就是“否决权”下的死循环。任何涉及取消或削弱否决权的安理会改革方案,都必须经过……安理会本身的通过。这意味着,五常中的任何一国都可以动用否决权,直接掐断改革的进程。这是一个无解的制度悖论。 芬兰总统呼吁取消五常一票否决权 美方的强势表态,不过是将这层窗户纸捅破:在可预见的未来,任何触及五常核心利益的改革倡议,都难以逾越既得利益者用权力筑起的铜墙铁壁。 三、超越“可能”与“不可能”:改革之路在何方? 那么,芬兰总统的呼吁就毫无意义吗?并非如此。它的价值不在于其立即可行,而在于它再次将“全球治理民主化”这一尖锐议题置于国际舆论的聚光灯下。尽管推翻否决权制度在目前看来遥不可及,但持续的讨论和压力,或许能推动一些渐进的、务实的改变。 例如,鼓励五常在涉及大规模人道主义危机的议题上保持“克制”,或建立某种“道德承诺”,避免轻易动用否决权。虽然不具法律约束力,但能形成一定的舆论压力。再比如,提升联合国大会在议程设置和舆论监督方面的作用,作为对安理会可能“失灵”的一种补充。 改革的道路注定漫长且充满博弈。芬兰的“炮声”和美国的“冷语”,恰恰勾勒出当今全球治理的典型图景:理想主义的呼吁撞上现实政治的铁壁。然而,历史的进步往往始于一次次看似“不可能”的呐喊。当越来越多的国家不再沉默,当改革的呼声汇聚成不可忽视的声浪,权力的高墙也终将出现裂痕。 写在最后 9月26日的这场交锋,不会改变明天安理会的议事规则,但它清晰地提醒世界:联合国体系正面临严峻的合法性挑战。是固守旧时代的“特权”,从而可能让多边机制逐渐失效;还是展现出更大的智慧和灵活性,推动体系向更公平、更具代表性的方向演进?这不仅是抛给五常的考题,也是整个国际社会必须深思的长期课题。 这场“炮火”与“反击”,只是一个开始。未来的联合国大会,我们注定会听到更多这样的声音。 免责声明:图文来源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0 阅读:3
烁耀中原

烁耀中原

感谢大家的关注